SHARE
    科技創新

    遲來的口罩 反思科研商品化難題

    2020-05-19

    文章原載《香港經濟日報》2020年5月16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執行總編輯 廖美香

    今年農曆年後,新冠肺炎病毒傳播之初,口罩成為稀珍品。銅芯口罩要是及時送到市民手上,料必令人歡呼叫絕;如今疫情相對緩和,銅芯口罩才推出,難免引起坊間疑問,何以姍姍來遲?

    遲來的口罩 反思科研商品化難題


    科技成果商品化 過程複雜

    肚子餓,燒飯炒菜,立即可以充飢。但在疫情期間,對口罩突然而來的龐大需求,一般口罩尚且都無法及時供應,更遑論這「重用口罩」涉及高科技發明,尚未轉化成商品。有市民誤以為「科技原型(prototype)」便是商品,但這是對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化的複雜過程的不理解,因為當中涉及許多不確定性,需要逐步拆解及改進。

    有別於一般外科口罩用完即棄,銅芯口罩屬高科技纖維產品,可重複使用,清洗60次,能抑制細菌、常見病毒及其他有害物質。

    投資者在商言商 講成本效益

    銅芯口罩的原型,在2018年HKRITA(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取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但遲遲未有成功商業化。該口罩於兩年前獲獎時,原初是採取弱磁抗菌,只能清洗20次,不夠耐用。為了達到更高過濾標準,HKRITA不斷改良,衍生目前政府派發的「以銅抗菌」口罩。

    事實上,一項科研發明獲得獎項,並不意味可以功成身退,關鍵仍在商業化,即是否有人願意投資,產品是否獲市場接納?投資者在商言商,投入資金,便期望金錢回報。港人於國際科技發明屢獲殊榮,成果纍纍。雖然這些先進發明已製成原型,但要進一步轉化為商品,則要靠投資者及企業家的支持,認為符合成本效益才會全力投入。

    由於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導,佔生產總值逾九成,工業生產則微乎其微,只有1%。投資者即使有意在港將科技成果(原型)進行商業產品化,也會面臨廠房租金昂貴、融資困難、管理及工程人才難求,外地人居港負擔高等連串難題。
    這次銅芯口罩,主要於越南製造,有批評說「益了越南,香港無受惠」。事實上,該銅芯口罩如能獲香港一條龍研發兼製造,當然是好事。然而,香港經濟長久以來依賴服務業支持,早已不是製造業生產基地。要製造一般口罩,無論用地、生產綫、工序分工等,也早已面臨挑戰。這次政府推行的銅芯口罩項目,難免要尋求外援。

    統籌企業抗疫 非真正商品化

    在廠房方面,政府依靠工業界的支持借出場地。如南豐紗廠以象徵式港幣一元租出,聯業製衣更免費借用廠房,以擺放車間。據報道,當研發中心告知他們有關項目及需要協助時,兩廠覺得項目相當有意義,希望為香港出一分力。

    在原材料供應商方面,溢達集團以「成本價」向HKRITA供應製作口罩貼臉部分的紗布(約值380萬港元)。有政府官員指,在疫情交通運輸緊張的情況下,生產商願意面對成本和運費「海鮮價」,以「友情價」承接生產工作,能否收回成本乃未知之數。

    有別於一般科研成果商品化都以「成本與金錢回報計算」;這次政府在疫症期間,在緊急的形勢下統籌不同企業,推出銅芯口罩,向全港市民派發,令人相信是為着公共健康的一項特殊安排,並非着眼商業的考慮。當然,銅芯口罩項目或有可能商業化經營的部分,仍有待立法會監督。

    香港工業鏈斷裂,如果不是紡織界先鋒施以援手,銅芯口罩仍未能得以面世。位於大埔工業邨的龍達紡織廠在這次項目中扮演消毒角色。而龍達紡織正是響應政府「再工業化」號召,於2018年9月在港設廠,把舊衣物環保再用,因而在消毒技術領先。

    再工業化新路 重振「香港製造」

    由此可見,要香港科研產品化,工業直接受惠,令「香港製造」再顯光芒,在很多方面仍須努力。港府早於2016年於施政報告提倡再工業化,至今效果未見顯著。由於香港已傾斜於服務業發展,在港設廠成本高,港商從內地回流欠誘因。
    但這次口罩的專利設計由HKRITA開發,乃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毋須給予專利費用。外界批評,香港於第22天本地零感染個案(5月11日),市民才陸續收到銅芯口罩,那是遲來的口罩。但世事難料,疫症懸而未決,隨時反彈,甚或捲土重來,口罩很可能是港人未來一段日子的隨身救命草。況且,以後流感期間,市民也可佩戴抗菌。

    總的來說,銅芯口罩是HKRITA與多間企業團結合力的成果,並非公開發售,不是商業產品。這次政府斥資派發,為造福市民健康,具有社會效益。

    該重用口罩推出後,被指在技術及設計上有嫌不足,仍有待不斷更新改良,或許有望未來成為「香港製造」的科研創新商品。

    團結香港基金認為,香港具備不少科研轉化為商品化的潛力。本港高校科研成果豐碩,政府應提供資金支援,工業界推動生產及市場化,科研機構多加協作,實行「官產學研」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此外,政府應認真推行「再工業化」政策,為企業提供廠房、融資、引入人才等支援。

    疫後百業待興,我們期望科研成果,能為香港再工業化闖出一條新路。香港要建立完整的科研產業鏈,重振「香港製造」品牌,產生出更多的就業機會,也就肥水不流別人田,令本港受惠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