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科技創新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徐岩談創意

    2015-07-16

    採訪:賴嘉年

    螢幕快照 2016-08-04 上午9.56.23.png

    徐岩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徐岩教授是研究創新理論專家,著有《香港創新》一書。他認為,香港正面臨關鍵時刻,值得我們關注。我們走訪了徐教授,以下以問答方式表達。

     

    你對創新怎樣理解?

    創新,對不同人來講,有不同意義。對學者來說,創新就是發現或者發明。但從商業角度來看,單單發現或發明是不夠的;最終還要看會不會帶來利潤。以英文來講,創新(innovation)就是something new, and can make money) 另一個講法,就是「把點子變成票子」。

    其實,普選也可以說是創新,因為創新不一定是開天闢地的事:把外國有用的事物引進,對香港來說,也是一種創新。因此,創新的概念是十分廣闊的。香港已經進入了一個創新的階段。內地政府也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就是「萬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理念。

    哈佛大學學者Michael Porter提出了一個國家競爭力模型,把發展分為因素驅動期、投資驅動期、創新驅動期和財富驅動期。從中國內地來看,改革開放屬於因素驅動期;中國要吸引投資者來投資,而自然因素決定了發展的方向。第二階段是投資驅動階段,即社會上有大眾需求未被滿足,由投資來擴大生產。中國正處於這階段。有些人買不起iPhone,但可以買小米。現在市場開始飽和,於是進入第三階段,亦即創新驅動期,由於市場已經滿足,須要創造新的市場。iPhone就是一個例子:雖然傳統手機市場已經飽和,但iPhone的出現,開創了一個新的市場。

    你怎樣看香港的創新事業?

    在香港,科技發展得不很好,因為產業普遍北移到了珠三角。但香港的服務業創新做得非常好,應該引以為豪。

    科技創新,可以由古老的行業開始。例如,八達通在港鐵推出時,已經不是簇新的科技,而港鐵也不是典型的高科技公司,但八達通在港撖系統出現時,又確實是創新的舉措,乘客不用帶備零錢,比以往要方便得多了。

    此外,傳統宗教服務也用上了創新科技。例如在黃大仙廟求簽,理應簽筒內有 100支簽的,但經過長時間使用,有機會流失一些,或者簽筒與簽筒之間有所錯調,導致多了或少了簽。現在,我們可以在每支簽內設感應裝置,同時在簽筒內裝上感應器,就可以在求簽的過程中確保簽的數目正確無誤。

    事實上,香港有很好的研究成果,可惜籌款配對不足。香港兩所歷史較長的大學在配對方面相對容易,因為校友較多。在這方面,政府也有責任。三年前,我為政府中央政策組做了一個有關大學配對基金的報告。我建議將配對基金分為兩部 分,一半給研究員,另一半給大學,比較合理。

    你認為模仿(imitation)及創新(innovation)應怎樣取捨?

    横仿與創新並不衝突,只是不同階段。只要尊重知識產權,模仿是沒有問題的 目前全球第一的電訊設備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已連續三年執世界牛耳,但也是從模仿開始,然後加大研發力度。

    又例如蘋果電腦的螢幕旋轉技術,其實也是外借的。但蘋果公司有敏銳的觸覺,看到市場需求,並及時滿足這需求。可見成功的企業絕不能單靠一己之力,而必須學會借用現有的技術。
     
    在香港,華為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在三年間取得了五項專利。如果華為只是閉門造車,絕不會這麼快取得這個成就。可見最好的策略,就是把市場最好的整合起來。其實,模仿與創新並不衝突,只是階段性問題。

    那麼創意、創業和創新的關係又是怎麼樣?

    創意即是有好的意念。很多公司的成立,都是基於一個意念,一個點子。創業就是基於這點子,創立一盤生意。當一項成熟的技術,最終被大公司收購,或者自己推出市場,就到了創新的階段。

    請你舉一個香港以外的例子談創新?

    我講講個人的經驗。去年我帶領EMBA學員去瑞典和挪威考察。瑞典有800多萬人口,比香港多不了多少,但這國家擁有很多國際知名的品牌,例如SAAB、IKEA等。如果瑞典可以做得這麼好,香港又有什麼理由做不到?與瑞典相比,挪威的海洋資源較為豐富,有北海油田,又有大量三文魚。於是,瑞典人在危機感的驅動下,銳意在創新科技方面發奮進取,創造價值。

    香港在過去幾年生活相對輕鬆、容易,因此在創新方面著力不夠,甚至舉步不前,落後於新加坡。所以,我們應該反省。現在,香港政府建議成立科技創新局,也是基於一份危機感。香港正處於關鐽時刻,成與敗要視乎我們現在怎樣做。

    香港的成敗,取決於什麼因素?

    第一,香港人太看重房地產了。很多人將房地產看作投機工具,這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很多人覺得投身房地產行業,可以很快賺很多錢,因而不去創新。畢竟創新是有一定風險的。
     
    第二,在人才方面,香港的尖子紛紛投身專門行業,例如醫學和法律等。相對來說,投身科研的人才則愈來愈少。人才不足,又怎樣可以發展起來?如果畢業生能晉身具體面的科研工作,未來的學生看到前景,才會選擇科研路向的。
     
    另一方面,香港政府鼓勵科研的力度太少了,投放資源只佔GDP0.7%,相對於新 加坡2.7%和瑞典4.5%,實在少得可憐。所以香港政府在這方面須要檢討一下。

    你對香港的前景是樂觀還是悲觀呢?

    我對前景還是樂觀的。1990年代初,政府將香港科技大學定位為研究型大學,其他大學也相繼走道條路線。在道條件下,科技創新其實是具有相當良好基礎。 此外,我認為香港人IQ是世界上最高的,所以我們實在擁有成功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