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醫療及老齡化

    發展基層醫療:樂活鄉郊

    2019-01-09

    文章原載《經濟通》2019年1月9日
    撰文:韓卓妍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田詩蓓博士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sai%20kung%201.jpg


    擁有「香港後花園」美譽的西貢區,給普羅大眾的印象大多都跟它山靈水秀的美景、歷史古蹟、甚至乎跟充滿活力的將軍澳新市鎮有關。當西貢區的發展項目重點投放在推動地區旅遊,和建立新市鎮時,外間又是否知道西貢區秘藏不少山區長者,因為特殊的環境限制導致足不出戶,更曾有長者因行動不便未能到市中心就醫導致背脊腐爛發臭。

    現時香港醫社服務的種類多元化,服務對象涵蓋老、中、青、幼。然而,香港服務提供著重人口的分布。即是人口密度愈高,政府及非政府機構的服務便愈集中。反觀鄉郊地域廣闊,村落及人口較市區分散,在鄉郊設立的醫社服務單位寥寥可數。即使市中心設立的醫社服務單位可供鄉郊居民使用,礙於環境及交通的限制,舟車勞頓到市中心大大減低了居民使用服務的機會及意欲,亦難免居民對現存服務認知不足。此外,有外國研究指出,鄉郊人口老化、患多重慢性疾病率、及延誤診治的情況較市區嚴峻,彰顯鄉郊居民殷切的需要。惟香港鄉郊居民的健康和服務需求鮮為政府和學者所研究,不但有機會導致本港鄉郊居民的需要被忽視,亦令外間很難對此作出全面的評估。

    有幸,西貢區社區中心因一次青年服務「誤打誤撞」認識了一名西貢區長者,經此發現西貢區隱世長者多達300個。根據該中心調查,這300多名西貢區隱世長者中只有18%每周出村1至2次,而且只有8% 恒常接受政府服務。這些隱世長者即使有往反市中心的車輛可乘搭,他們下車後往往要步30分鐘才能回到住所,令不良於行的長者難以得到適切的醫社護理。有見及此,西貢區社區中心,將蠔涌村及對面海村的鄉公所轉化成服務點,利用社工、護士和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等為長者提供預防性的護理。此外,中心成立義工行山探訪隊,和安排免費便利車接載長者,加強醫社服務的易達性,致力將基層醫療帶入偏遠的鄉郊村落。

    hk%20elderly.jpg


    施政報告宣布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和團結香港基金發表改革醫療體系研究報告,令「基層醫療」成為香港醫社服務的關鍵字眼。坊間不少文章為大眾解說何謂基層醫療,並經常提到其為醫療制度的第一個接觸點,因此需要具高度易達性、並以預防性護理為主。雖然西貢區社區中心的原村基層醫療服務時間尚短,成效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但它的確實踐了的以上重點:利用鄉公所地理優勢在社區提供服務,吸納義工探訪隊,接載車輛,提高服務的易達性;透過醫社跨界別專業人士的合作促使居民學習自我健康管理;最後,藉以上減少第二、第三層專科及住院護理,扮演好「把關」的角色,從而避免入院,達致「居家安老」、「原村安老」的目標。西貢鄉郊的服務模式,或許可供其他鄉郊地區借鏡,並就每區都有不同的「區情」調整。

     由第一份基層醫療報告書到落實地區康健中心,港府一直響應世界衛生組織的宗旨將健康理解成一項基本人權。在設立各區地區康健中心時,但願港府能抱著「不論貧富遠近都能獲得適切適時服務」的信念,讓長者及市民得以在自己所屬的社區內延長樂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