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醫療及老齡化

    全面增加精神健康服務人手

    2023-06-05

    文章原載《大公報》2023年6月5日
    撰文 :團結香港基金政策倡議及數碼傳訊主管 林泰基、研究員 周嘉俊、助理研究員 夏楠

    全面增加精神健康服務人手

    香港屢次發生疑因精神疾病引發的慘案,鑽石山一個商場日前發生的案件,再次引發公眾對精神病患者支援的關注。事實上,除了相關病人之外,市民精神健康問題同樣需要關注和支援。其中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尤其令人擔憂。網上早前瘋傳一段短片,片段中一名小學女生在港鐵車廂內不斷向母親哭訴壓力大,女生多次明言「好辛苦」、「我好慘」、「頂唔順喇,生存呢個世界上㗎」等等。聽者心酸之餘,亦響起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的警號。

    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研究團隊最新發表的調查指,過去一年有16.6%青年可能患上抑鬱、焦慮及驚恐症等精神疾病,當中最普遍是抑鬱症,佔13.7%。同時,醫院管理局精神科門診統計顯示,2022年有近48000個預約新症,其中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錄得13510宗新症預約,較2021年升近22%。由此可見,為兒童及青少年提供適切的精神健康服務刻不容緩。

    精神科醫生嚴重不足

    儘管精神健康服務需求持續上升,本港精神科醫生數量卻難以滿足需求。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標準,每1萬人至少需要1名精神科醫生,香港約730萬人口計算,本港至少需要730名精神科醫生,但目前香港只有427名合資格精神科登記醫生,遠遠未達「標準」。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每10萬人有18名精神科醫生的水平相比,香港更是嚴重落後。

    為增加人手供應,特區政府和醫管局多管齊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政府於5月16日宣布擴大人才清單,將涵蓋的專業由原有13項增加至51項,其中新增「醫療服務」行業,納入醫生、護士、牙醫、中醫師等13項專業人才。醫管局亦通過多種渠道引才留才,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現時的人才清單只能為申請人提供入境便利,申請人(包含精神科醫生)仍須符合本地註冊資格和要求才能來港服務,予人「大門開小門不開」之感,雖然醫管局着手在海外招募非本地培訓醫生,但尚未公布受聘醫生具體所屬專科,這些措施能否在短期內緩解精神專科人手短缺問題尚待觀察。

    除了通過輸入外來人才增加香港精神健康服務人手外,特區政府亦可考慮增加本地培訓名額。特區政府委託大學每三年進行一次醫療專業人力規劃和推算工作,涵蓋十三個須進行法定註冊的醫療專業。預計人力推算工作將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根據人力推算的結果,政府會檢視現時有關醫療人手的策略,特別重要的是,調整我們的醫療培訓名額。期望醫務衞生局可以盡快完成相關工作,以更有效地掌握人手短缺情況,為未來引入和培訓精神健康專業服務人員提供指引。

    此外,政府亦可善用現有人手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服務。醫管局已於2022年在精神科門診推行「共同醫治模式」,讓病人接受社區內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政府可以應用策略性採購原則對此服務模式進行持續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調整,在緩解公營服務壓力的同時,讓更多有需要的病人及時獲得相關服務。

    家庭醫生可發揮更大作用

    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多加善用普通科及家庭醫學醫生提供精神健康服務。不同國家和地區均有相關的經驗可供借鑒參考。例如英國,有超過80%的精神健康疾病患者是通過普通科醫生獲得精神健康服務。醫管局於2010年推出「綜合心理健康計劃」,透過由家庭醫學醫生帶領的跨專業團隊作出及早介入,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情緒輔導、藥物治療及社區資源介紹等,以全面改善情緒受困擾人士的身心健康。

    特區政府早前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並提倡「一人一家庭醫生」理念,期望家庭醫生未來可以成為發現精神病患的重要切入點。有見及此,特區政府需要加強誘因,令已接受精神科培訓的普通科和家庭醫學醫生在基層醫療層面為市民,特別為有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更多精神健康服務。

    「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世界衞生組織明確指出精神健康問題的重要性。政府在去年公布的《青年發展藍圖》提出強化青年精神健康的支援,透過「精神健康項目資助計劃」,加強社區支援,提高市民大眾對精神健康的關注;並加強「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及早識別和安排有需要學生接受專業支援。要實現此目標,解決人手短缺的困局無疑是當務之急。政府在持續引入人才的同時,需要同步做好規劃工作並善用現有人手,以讓市民,特別是兒童及青少年獲得全面的精神健康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