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醫療及老齡化

    呼應基層醫療發展 正視職場精神健康

    2023-01-17

    文章原載《香港01》2023年1月17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 周嘉俊、雷曉琳

    呼應基層醫療發展 正視職場精神健康

    近日政府發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目標由現時以治療為主,以醫院為中心的醫療系統轉向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中心,讓市民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合適及適時的服務。

    然而,藍圖聚焦於如何透過基層醫療發展以照顧市民的身體狀況,未有討論太多市民的精神健康需要。誠如世界衞生組織強調「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基層醫療發展不能忽視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世衞亦於去年發表世界精神衛生報告,跟藍圖方向一致,希望將焦點從治療轉向至預防,呼籲各成員做好全民預防工作,發展以社區為中心的精神健康體系,當中特別指出職場精神健康在預防工作方面是值得優先考慮的範疇。

    在職成年人大部分時間也花在工作上,在機構管理策略的角度出發,在職場建立重視員工精神健康的文化固然重要,但當員工面對精神健康困擾時,職場在及早識別及適時介入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即使員工的精神健康問題並非源自於工作環境,職場的支援都可以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一個額外的渠道尋求幫助。
    另一方面,精神健康狀況欠佳可能影響員工的工作效率,甚至導致缺勤。早在2020年已有本地研究指出,工作壓力可每年為香港帶來149億港元經濟損失。關注職場精神健康,建立精神健康友善的職場文化,並提供適時的支援可以為員工及機構締造雙贏局面。值得注意的是,推廣職場精神健康並非大機構的專利,亦不存在所有機構都適用的萬全之策,不同規模的機構都要根據各自的資源和理念為員工提供合適的精神健康支援。

    職場社會心理風險評估

    其中一個推廣職場精神健康的例子是進行職場社會心理風險評估。為了最有效地為員工提供合適的支援,機構應該了解他們的需要。職場上有不同的壓力來源,例如同事關係、工作量、工作環境、文化等。一個全面的職場社會心理風險評估能了解員工多方面的需要和看法,包括精神健康、經濟考慮、工作文化及包容性等,從而讓僱主掌握整體員工的精神健康水平,並考慮作出適當的調整以至提供合適的支援。另一方面,評估也能夠讓個別僱員了解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況,促進早期識別及介入服務。
    新加坡政府跟當地學術界合作推行iWorkHealth計劃,使用指定工具為參與機構評估整體機構主要壓力來源、員工壓力程度以及員工整體精神健康,並為機構提供個人化的建議以作相應改善。相比之下,香港在職場社會心理風險評估方面仍有不少發展空間。進行職場社會心理風險評估的做法在香港尚未普及,即使有特定組織為機構評估員工的精神健康水平,使用率亦未見理想。

    精神健康素養培訓

    要建立一個精神健康友善的工作環境,另一個較為普遍的措施是為員工提供相關的培訓如「精神健康急救」課程,以提升員工的精神健康素養,讓員工正確認識精神健康問題,教育員工留意精神健康的警號,以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促進自己及身邊親友的精神健康。
    本地組織曾推行「職場精神健康介入計劃」,為參與機構進行職場環境分析,同時為其員工提供「精神健康急救」課程。結果發現計劃不僅加深員工對精神健康的認識,亦有助減輕他們的壓力水平及提升他們在工作上的成就感。

    提升員工的精神健康素養除了可以惠及受培訓的員工外,對其他員工、整體職場文化都有正面的影響。由於受培訓的員工認識到精神健康問題的初期症狀,如失眠、食慾不振,他們會較容易察覺同事的需要,並可以鼓勵同事及早尋求幫助。與此同時,當更多員工對精神健康有正確的認識,污名化的問題亦可以隨之而減輕,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對建立精神健康友善的職場文化有莫大的裨益。
    有見及此,當機構安排員工參與提升精神健康素養的培訓時,可以優先考慮管理人員如部門主管、人力資源經理,好好善用他們機構中的影響力,讓他們帶領團隊時不忘照顧下屬的精神健康,讓機構可以持續健康發展。

    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要推廣職場精神健康,單靠機構自身的努力可謂孤掌難鳴,所以政府的角色亦相當重要,尤其是為較少資源的機構提供誘因及協助,以推動機構照顧員工的精神健康。現時政府推行《精神健康職場約章》以推動建立一個精神健康友善的工作環境。約章現時為簽署機構提供誘因,例如相關認可證書及福利,包括有限度的免費精神健康工作坊及精神健康急救課程。

    為了提供全面、以員工為本的精神健康預防及支援,政府可以多加參考現時不同機構的做法,持續優化約章,例如考慮將職場社會心理風險評估納入到約章之中,要求簽署機構有相當比例的管理人員參與精神健康急救課程等等,讓約章可以發揮更大作用,以達致全面提升職場精神健康效果。

    提升香港市民的神健康水精平並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的目標,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職場提供了一個理想的起始點,讓政府、機構以至社會各界擴闊對精神健康支援的想像,不再只聚焦於醫療系統及正式服務場景,而是從日常生活着手去改善市民的精神健康。透過社會各界的努力,以及不同措施和政策的配合,相信精神健康不會再是職場的禁忌,而是社會各界共同邁向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