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醫療及老齡化

    基層醫療政策制定 宜加強公眾參與

    2022-02-12

    文章原載《經濟日報》2022年2月12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 田詩蓓、助理研究員 馬清雯

    基層醫療政策制定 宜加強公眾參與


    葵涌邨封邨廣受傳媒關注,不僅因為新冠個案高企,同時亦因住戶對封邨和檢測情況作出種種投訴:廢物處理不善、檢測站缺乏人潮管制等等。正值當局忙於化解這些不滿,我們也要切忌治標不治本。事實上,當局早在制定政策之時,便應在各個環節均全面顧及市民所需,那將勝於在政策實施後才亡羊補牢。

    僅42%長者 用醫療券於預防護理

    以長者醫療券計劃為例,這個公私營協作方案旨在鼓勵長者選用私營基層醫療服務,然而根據各方報道,醫療券的使用狀況卻與計劃的良好意願背道而馳。政府數據顯示,在2019年,68%曾使用醫療券的長者用於治理偶發性疾病,僅42%長者用於預防性護理,數字亦僅比2017年的36%略有改善。

    正如2019年政府「長者醫療券計劃檢討報告」所言,盡管當局透過電視和海報宣傳醫療券的正確用法,但卻未能顯著地加深目標受眾對醫療券所適用的基層醫療服務之認識。

    及至去年11月,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正探討如何促進長者善用醫療券,方法包括由地區康健中心的醫護人員為長者度身訂造醫療券使用方案,局方亦考慮限定醫療券的用途,例如用於疾病篩查。公眾對這些提案議論紛紛,有長者便擔心在使用醫療券時會失去彈性。我們認為,當局持續提升計劃成效之餘,亦應察納廣大市民的意見。

    正值當局着手改善現行醫療券弱點,團結香港基金最新的醫療政策研究報告亦呼籲當局實施策略性採購,以作為醫療服務規劃中的管治工具。具體而言,報告倡議實行新的慢性病篩查券和管理計劃,由私營界別提供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的相關服務。計劃將適用於45至54歲人士,因政府資助的篩查計劃仍未為他們提供足夠支援。

    篩查計劃支援不足 應對症下藥

    更重要的是,報告強調賦權予市民。對於醫療服務和政策,香港人應參與其中,而研究報告所倡議的慢性病篩查券,正是以用家的預防性護理需求為依歸。

    據基金會研究員於香港人口中抽樣進行的電話調查,受訪者若使用私營服務管理慢性病,將願意每次支付51至200港元的看診費用;此數字與家庭月入成正比,意味市民使用醫療服務的定價,應與收入水平掛鈎,當局應考慮邀請市民參與制定共同支付計劃。

    事實上,財困、事忙和不迫切是受訪者沒有進行篩查的主因,針對這些阻力,當局也應跟進。

    香港各項醫療服務銜接欠佳,因應之道是賦權予市民,讓他們選擇適切的服務。服務提供者、用家和地區康健中心的營運者接受我們訪問時,對現行計劃的疾病涵蓋範圍不夠清晰表示憂慮,對於是否包括併發症尤其無法肯定。

    持份者過往亦指出,地區康健中心和醫管局旗下的多項公私營協作計劃,應有更明確的分工,以免服務重疊而不自知。

    及時傳遞最新資訊 提高透明度

    政府預期會在本年度內提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為此,社區人士亦已就如何讓市民獲得更便利的醫療服務表達意見,例如有病人組織建議,於正規的基層醫療健康網絡吸納病人互助組織,適時為這些組織提供有關基層醫療健康的最新信息,以及視它們為醫療服務規劃裏的夥伴;在實務層面,政府可考慮透過地區康健中心促進居民參與,收集他們的意見,並轉達予相應的醫療服務策劃者。

    政府亦應及時向年長、低收入和弱勢社群傳遞服務計劃的最新資訊,提高透明度。當局過往較少就新推出的計劃與這些群體聯繫,其中可考慮與社區內的非政府機構合作,善用它們與這些群體之間已有的互信基礎。

    立法會近日通過了基層醫療10年計劃動議,在動議辯論中,議員再度提議於香港設立新的部門,統籌基層醫療服務的發展事宜。我們認為,這個部門還應更進一步,確保和鼓勵公眾參與。誠然,各項醫療計劃均是出於善意,但不論在制定還是落實階段,仍得考量最終受惠者的全面需求,如此才能確保公帑得以善用、全民健康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