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醫療及老齡化

    完善中醫基層醫療服務

    2023-04-15

    文章原載《大公報》2023年4月15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周嘉俊、助理研究員 夏楠

    完善中醫基層醫療服務.jpg

    特區政府在2022年12月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香港醫療體系需要進行系統性改革,將工作重點從疾病治療轉到預防,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醫療健康系統。要達至此目標,需要不同基層醫療專業人員互相配合,而中醫師正是其中重要一環。

    市民通過中醫師獲得基層醫療服務的情況相當普遍。有調查顯示,48.4%受訪者平常會通過中醫進行預防性護理。在香港,超過95%註冊中醫師是私人執業,亦是市民獲得中醫服務的主要渠道。政府統計處2020年進行一項有關香港居民的健康狀況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結果顯示,在統計前30天內曾向中醫求診的市民中,超過兩成是向私家中醫求診,而在醫院管理局轄下中醫診所/中心接受服務的只有不足百分之一。

    要加強中醫師在基層醫療中的角色,政府尤其需要善用私家中醫,讓他們成為市民獲取基層醫療服務的重要途徑。政府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出探討透過策略採購等方式分配資源,提升中醫基層醫療服務。筆者認為,要達到這個目標,政府在選擇中醫服務提供者時需要制訂綜合指標,考慮其服務能力、服務供應情況和質量等評估不同中醫服務提供者,確保市民獲得優質的中醫服務。此外,政府亦應為中醫師提供足夠誘因,吸引更多中醫師參與計劃,並進一步豐富基層醫療專業人員的人手。

    政府應用策略性採購原則時,亦應審視是否需要進一步增加公營界別服務。現時,在基層醫療層面,政府主要通過資助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提供公營界別中醫服務。雖然在過去五年間,政府對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投入持續增加,但整體投入卻不足香港公共基層醫療健康開支的2%。現時公營中醫服務需求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數據顯示,18間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求診人次超過150萬。儘管行政長官在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增強中醫藥角色,將資助中醫藥門診服務名額增至每年80萬個,但這與每年實際求診人次仍有不少差距,有調查顯示,接近64.2%受訪市民認為現時政府資助的中醫服務不足。

    筆者建議,政府將來可從多角度評估進一步增加資助中醫藥門診服務名額的可能性,如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的服務提供能力、相關財政負擔等,讓更多市民在基層醫療層面獲得可負擔的中醫服務。

    無論是通過私營還是公營界別為市民提供服務,政府都需要完善資訊系統收集相關資料以進行相關決策。政府將「醫健通」定位為全港市民免費和終身的電子健康紀錄平台,而去年推出「醫承通」則是將中醫服務的資料銜接至「醫健通」。然而,根據立法會文件顯示,現時只有不足90間中醫診所使用該系統,可見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政府未來需要與中醫業界加強合作,加大推廣力度,令更多中醫師使用相關系統,為通過策略性採購制訂中醫基層醫療服務發展相關政策提供依據。

    中醫服務一直扎根社區,長期服務市民。作為香港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區政府應加快研究中醫在香港基層醫療服務體系中的定位、角色及優勢,以回應市民的需要,令市民獲得優質的跨專業服務,得到更全面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