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兩地經濟

    港青赴內地創業輸在起跑線的兩大障礙

    2022-06-24

    文章原載《香港01》2022年6月24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 陳穎茵、研究員 蕭逸駒

     港青赴內地創業輸在起跑線的兩大障礙


    粵港澳大灣區在2020年的經濟生產總值接1.7萬億美元,數字較整個加拿大或南韓還高。經濟發達,自然機遇處處,那麼香港青年「北上」創業、就業的成功率豈不是甚高?非也,香港青年縱使有一定的競爭力,要在異地成功創業絕非容易。

    近年坊間不少相關研究均指出,相比土生土長的內地人,港青至少有兩方面輸在「起跑線」,—是對內地市場認知不足,以及欠缺內地的人脈網絡。部份受訪青年對大灣區的印象停留在久遠的記憶中,或只從媒體報道中對大灣區略有所聞;亦有個案認為香港青年與內地人建立關係時較為被動,多喜歡獨處或與其他香港人「圍爐」。這些特質引申出香港青年對大灣區的市場認知不足,例如他們不清楚行業的發展以及用戶需求,而且欠缺人脈關係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成因很大程度是他們欠缺在內地工作或生活的經驗。

    有見及此,如果香港青年能在內地生活一段時間,建立人脈並且了解市場需求,相信創業會事半功倍。讀者可能會問,香港青年在內地生活的「一段時間」是否愈長愈好?如果青年對在內地創業有着強烈的慾望,我們確信在內地浸淫的時間愈長愈好,但現實中大部份青年在中學或大學時期未有強烈的創業意願,更遑論是落戶內地的志願。因此,短期或中期的交流項目可能較適合他們。

    除了考慮交流項目的時長,我們鼓勵讓港青更早接觸內地的人和事。若果青年可以在中學時期參與更多內地交流團,相信對祖國的認識會更深。交流項目亦應更注重陸港青年的接觸、交流、合作,加強經歷的深度,強調實地考察,提升港青對內地市場的實際認知。因此,交流項目不應只着重學習知識,需要預留空間讓港青探索內地的風土人情。

    然而,單純認識風土人情並不足以讓青年成功創業。香港的青年必須全面、深入地了解內地的創業生態。我們鼓勵交流項目中預留時間讓有經驗的內地企業家分享創業心得、讓港青了解內地企業孵化器的運作,更甚幫助青年認識一些初創投資者,為未來的成功打下基礎。上述的交流團對青年來說屬難能可貴的機會,如果部份青年因個人財政及其他原因未能踏足內地,學校和機構可以提供生活和交通補貼,為青年離港考察增加誘因。

    國家去年公佈《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香港在國家整體發展「八大中心」的定位。這個決定無疑會為內地、香港充分發揮兩地優勢進行合作提供了大量契機。內地經濟會在中、長期保持穩健增長,相信港青「北上」創業的意願將隨疫情的緩和及兩地通關而有所提升。香港青年有一定的競爭力,相信只要緩解對內地市場缺乏認識和聯繫的問題,他們在內地市場創業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