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

    營造「初創」條件 莫再故步自封

    2016-02-23

    撰文:趙子翹 創奇思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說起創意創業的成功例子,香港人耳熟能詳的串流音樂平台Spotify、手機遊戲Candy Crush及編程平台Minecraft都是源自北歐小國。早前在訪北歐期間,我與瑞典斯德哥爾摩和丹麥哥本哈根的十數家初創企業和共同工作間(co-working  space)交流,更發現其中一家公司的創辦人只有16歲!

    發展高潛力領域 監管要革新

    從開明的教育方針到社會價值,從政府政策到私營企業的投入,北歐小國都具有孕育科技初創企業的有利條件。當中一些創業後成功退出(exit) 並以獲得的資本再次創業的Serial Entrepreneurs,更成為年青創業者的導師及天使投資者,形成一個互相啟發、推動創業的社群。

    香港和北歐的現況和優勢不盡相同,但香港年青人擁有的無限創意及帶來改變的勇氣無容置疑,相信只要為他們提供更多希望、發展空間和機會,本地的創意創業絕對可以發光發亮。否則,一直固步自封只會為創新帶來障礙,香港應盡全力避免自建壁壘,讓原有優勢終成為阻礙發展的最大宿敵。

    IMG9611.JPG
    瑞典創業社群「SUP46」意思為Start-Up People of Sweden。我們也可以建立自己的SUP852!

    金融科技和「互聯網+」急起直追

    在香港發展創新科技其實機遇處處,只要抓緊幾個成功的科研領域(winner areas),就足以吸引內地或其他地區企業的注目。而事實上,香港的擴增/虛擬實境技術、機械人和無人駕駛技術、雲端應用、大數據科技、生物科技及幹細胞等科研領域,都存在很高的潛力,值得發展。目前科研項目多集中於大學學府或少數私營企業,政府也正著手於擴大科研基建及提供政策上的支援,有助帶來催化作用。

    金融科技(Fintech) 是另一個甚有進步空間的範疇。今時今日香港坐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往日賴以成功、引以為傲的金融體系,十年以後我們是否仍可用同樣的方程式維持呢?相比歐美國家,香港資本市場監管度和取態仍然傾向保守,例如股權和債權眾籌(equity and debt crowdfunding) 這個融資方式在香港現行的金融監管制度下實難以充分發揮。

    我相信在開放監管方面進行革新,在保障投資者的前題下讓創新創意及金融科技有更大的立足空間,才是使香港得以持續發展的重點方向。最近成立的香港眾籌專業協會(HKCEPA),就是以推動眾籌文化及加快相關部門制定有關政策為首要任務,希望藉著注入創新科技去鼓勵創新,同時帶領香港金融業再創高峰。

    有說流動互聯網才是真正的互聯網,有效從點到面不斷擴散。「互聯網+」的概念就是以互聯網科技顛覆不同工業以達至升級轉型,例如「+教育」、「+零售」、「+旅遊」等,正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重大改變。而今年施政報告中提及的「再工業化」就計劃將工業村出租予創科產業以推動智能生產、吸引高增值科技產業和高增值生產工序,相信此舉也將有利於本地的自造者空間(Makerspace 即類似co-working space 的工作空間,但有不同設施器材去讓創業者進行數碼加工丶電子實驗室丶鐳射切割丶3D打印等,於台灣已經相對普遍,網上也有不少介紹)發展,進一步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意產品。

    FullSizeR.jpg
    創業家成功背後的無限循環

    引入專業投資者 有利創業融資

    初創科技企業有不同的成長階段,每一個階段對於人才及資金等生態環境因素都有著不同的需求。在資金方面,要扶植香港創新科技業的發展,政府可從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到上市,對科技企業的上市融資環境進行全面檢討。

    首先,要促使初創企業生態走向持續發展,香港需要積極引入專業投資者及帶動私營企業投放資金,而非依靠政府直接投資。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政府歡迎專業投資者企業到當地發展,甚至與這些企業共同投資。如果投資項目成功,企業還可以購回政府的投資份額。

    換言之,新加坡政府純粹扮演協助或促進者(facilitator)的角色,因為政府未必善於挑選投資項目,卻可促進以專業投資者牽頭去支持初創企業。今年施政報告預留20億元去成立創科創投基金相信會是一個鼓勵私營企業參與的好開始,成立配對基金及推動智慧城市(Smart City) 發展等措施也將有利於創新科技的初創企業找到更清晰的方向。

    而要吸引海外投資者,我認為香港有需要為初創科技企業的在港上市融資(IPO) 創造有利條件。不少本土初創企業在發展趨向成熟時,都傾向轉移到內地發展或到美國紮根; 2015年香港已取代紐約,成為全球最大的IPO市場,但不少科技企業在IPO融資時仍選擇到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就以上種種,有關當局是時候著手研究如何為這些企業創造有利的IPO融資條件。

    FullSize.jpg
    哥本哈根的共同工作間Founders House

    融入電子教育  緊貼世界趨勢

    在催化整個創業生態環境的同時,我們應不忘多啟發年青一代的創新創意思維及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ial spirit),而教育也是長遠支援創意產業的一大方向。放眼世界,電子學習(e-learning)及青少年編程教育(youth coding)已經發展成為大趨勢,學童自小從接觸電腦運算獲得基礎的邏輯思維; 教師及學校也應用不同的教學軟件及硬件,將教學提昇至更互動及個人化的層次,有助學生自小培養運算式思考(computational thinking)去協助解決問題,長遠增強競爭力。

    當然,教育政策的配合需要長遠的規劃及時間表,但整個大方向己是大勢所趨,不容忽視。雖然並非每個年青人都適合成為創業家,但開創性的思想及意志,同時不怯於面對失敗的創業家精神卻是迎接未來機遇及挑戰的必要條件。相關的教育政策可以鼓勵學生培養創業家精神,而非害怕失敗,避免風險及力求「標準答案」的學習模式。

    鼓勵創業  要平常心看待失敗

    總括來說,香港的創業生態環境於近年已漸漸找到方向,只要加快落實有利創新的政策、逐步增加私人企業的投放,帶來更多本地創業成功個案及於教育政策上鼓勵創新思維,將可為初創環境帶來新氣像。但看深一層,創新企業的成功率少於1%,這意味著社會、政府部門,甚至家長在鼓勵年青人創業時,應該同時放開懷抱以平常心看待失敗,並且了解到真正的考驗來自於怎樣從失敗中學習,然後從失敗走向成功。

    無論是自己的親身經歷或從北歐的serial entrepreneur的經驗,都不難理解到在創業路途上,失敗是必然發生的,所以創業者需要擁抱失敗經驗的同時但求“fail forward”,意即「讓失敗教訓帶領我向前走」。我相信準備好創業的年青人將會從失敗中領略到適用於自己的一套,而當整個社會對於失敗都能夠抱持正面及開明的心態,香港年青一代的創業路將可走得更闊、更遠。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2016年2月23日,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