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

    香港觀察:接受死亡 才能活起來

    2016-05-31

    香港觀察:接受死亡 才能活起來

    撰文:黃楚琪  香港自由撰稿人

    在香港靠土地發達容易,科研需時長且成本高。捨難取易,是人之常情,商界當然也是如此。面對如今全球經濟慢行,科技創新是經濟的推動力,港人不得不費煞思量,從開發科研急起直追。

    缺乏創業文化

    香港科研落後於韓國、台灣及新加坡,除了資源不足,政府欠支持,另一重要因素是缺乏創業文化,至少存在四個癥結:

    一、 寸金尺土,成本昂貴。香港樓價貴,租金高,足也令創枓公司營運成本高,不利在港開辦公司。由於香港土地不足,Google 幾年前取消在香港建立數據中心,卻繼續在台灣和新加坡建立。從港人看來Google獲得2.7公頃的土地應該不小,但台灣一開首便批出15公頃。Google 有感在港擴展有障礙,寧可棄港而去。 

    二、 論文至上,過於重視基礎科研。香港院校的基礎科研卓越,發表學術論文碩果累累。然而,香港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只顧教授發表論文達國際水平,卻忽視應用科技,院校對知識成果轉移發揮不足,形成香港科研停留在文章說說,落手創業做出成績卻有限。

    三、 人才缺乏,舉步難行。香港科研人才的比例相對西方較低。美國、中國大學生喜愛攻讀數理學科,但港人在這個商業城市則熱愛念商科或專業。家長謎信子女念法律、醫學,前程錦繡。由於長期缺乏優才生念數理,現在香港STEM [ STEM是指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的教育 ] 人才不足。面對未來大數據年代,香港要是科研人才持續缺乏,將難以取得突破。

     四、 創業死亡,不易接受。港商對“High Tech 揩嘢”的創傷猶深。確實,創業死亡率極高,即使在西方也是如此。美國矽谷的文化是:創業死亡,隨即慶祝,卷土重來。香港人面子攸關,鮮有面向失敗的心理素質。家長希望子女穩健成長,不願孩子投身風險高的創業行列。即使政府撥款,也步步為營,盡量確保所選初創企業要成功,否則難向納稅人交待。

    面對現實及制度的約束,香港初創企業不及內地、更莫論美國矽谷。據香港am730報導,一項智庫的調查顯示,於2007至2016年,十年僅有101間香港初創企業成功取得集資。如此少量數目,在全球創業世界裡,簡直少之又少。

    stem.jpg
    由於長期缺乏優才生念數理,現在香港STEM [ STEM是指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的教育 ] 人才不足。

    曙光初露

    其實,香港基礎科研底子雄厚,只要好好將技術轉化成產品,香港的科研產業應有前景。香港於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裡,先後兩年獲全場最高榮譽大獎,足以說明。

    今年香港浸會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謝國偉,憑著“鐵甲玻璃”凱旋歸來。去年香港初企水中銀(國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奪取該項殊榮,該公司沿用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鄭淑嫻教授及陳雪平博士所發明的專利技術,利用“轉基因鯖鳉魚”及“斑馬魚”胚胎毒理測試,作為檢測食物及化妝品的安全,發展成具商業價值的服務。

    水中銀剛於上周(5月26日)宣布獲南豐集團參與B輪投資。香港財政司前司長梁錦松是南豐集團董事長兼行政總裁,他在水中銀作為業務諮詢委員會主席。被問及對水中銀的回報期望如何?他說,深信生物科技是人類的未來,主要考慮該項技術的先進,以及團隊的優秀及決心,但對所投資金的回報則很難預測。此外,他也會把水中銀生物檢測技術引入於集團旗下其他創投項目。

    培育科研人才

    近來商業機構主辦各式各樣的創業比賽,青年可以一展所長,或僥倖獲得風險投資。對於青年創業來說,除了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及人脈資源相當重要。為了減低年輕人創業的失敗率,香港出現新的青年組織予以支持。青專網主席容海恩表示,深知創業艱難,在未來三年將為青年創業提供法律意見、協助拓展人脈關系。

    展望未來,香港在不同教育領域上,將配合科研的急速發展。恆生管理學院將於新學年開辦香港首個加入「人本概念」的四年制應用及人本計算學(榮譽)文學士課程。該校電子計算系系主任錢玉麟表示:「過去香港不乏編寫計算機程序的訓練,但多以技術為主,針對程序的安全、指令周期、容量和用途等,卻忽視用戶體驗,操作接口不便。Apple 創辦人Steve Jobs 便是重視技術與設計取得巨大成功的。」新課程以社會及用戶需要為主導,研發出美觀及具創意的軟件及應用程序。

    此外,香港中學已試行STEM教育。樂善堂余近卿中學便推行 「魚菜共生」、機械人編程、3D打印、「全息投影」等教材。該校校董黃妙送說:「孩子甚喜歡該中學展示的創客教材,不少家長慕名而來。」他說,孩子從小接受STEM教育,長大後對科研創業更感興趣。

    OC.jpg
    青年參與「佔中」反映了現今青年顛覆性思維,抱創新、堅毅的精神,也同樣反映了青年具備為科研創業的一些重要條件。青年創業將有利其思考從多角度、理性出發,也是讓他們實踐建立社會的一個途徑。(圖片來源:linepost.hk)

    接受“創業死亡”?

    人們不會忘記青年參與「佔中」對香港帶來的衝激,反映了現今青年顛覆性思維,抱創新、堅毅的精神,也同樣反映了青年具備為科研創業的一些重要條件。事實上,青年創業將有利其思考從多角度、理性出發,也是讓他們實踐建立社會的一個途徑。

    新加坡於2015 Compass 全球最適合創業的二十個城市排行第十,香港則並不入圍。在香港創業,資金不缺、具鄰近內地市場優勢,缺的是人才、創意與執行力。

    無論香港或其他城市,科研初創須經千錘百煉,成功微乎其微(少於1%),創業失敗其實是常態。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創業文化,港人如何面對創業死亡?青年願意冒險去創業?官員撥款時能否讓創業者大膽前行?社會人士願意接受失敗者嗎?人們施以冷漠的目光嗎?

    企業創新,意味著風險。官員為求自保而易趨保守,創業者若求穩健,不敢打破傳統,缺乏勇氣創新,則香港創業文化將難以普及。創業文化只有在“celebrate failure”(初企一旦死亡,便予慶祝)的氛圍之下,人們才屢敗屢戰,一切活躍起來。

    原文刊於《BBC 中文網》2016年5月31日,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