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義烏經濟神話──對香港前途的啟示

    2015-05-26

    撰文:香港黃金五十

    香港黃金五十是一個獨立非牟利非政治組織。他們有兩大核心信念:(一)香港最美好的五十年在面前而非過去;(二)接棒把香港建得更美好的將是「八十後」,即教育水平最高的一代。「香港黃金五十」讓社會不同階層了解香港面對的挑戰和行動的迫切性,在社會建立團結向前的共識,推動新政策的制訂 和執行,使香港能更上一層樓,發展成一個更繁盛、更有活力、更人性化、更具國際影響力的大都會。

    筆者最近到過浙江省義烏市做發展研究,深被這個人口只與沙田相若、沒有海岸線,卻成為全球最大規模小商品出口地的故事感動。

    70年代,義烏相當窮困,加上土壤貧瘠,很多農作物都難以豐收一一除了蔗糖。另一方面,義烏農民發現以塘泥、雞毛等有機物施肥,可以改善土壤,令雞毛成為當地重要而稀缺的肥料。於是,義烏農民便挑着一擔擔蔗糖,逐家逐戶收集雞毛,是為「雞毛換糖」。

    141.png

     

    經濟神話,莊敬自強

    慢慢,義烏人發現雞毛只用於施肥太可惜了,於是把好的雞毛加工成雞毛撣子等小商品做簡單生意。後來,隨著國家經濟改革開放,貿易逐漸頻繁,義烏亦由「雞毛換糖」的小地攤,漸漸發展成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 市場的「世界超市。」

    義烏本來是個不可能成功的故事。當地政府沒錢搞基建,只得幾十萬人口的小鎮沒有多少名人、狀元;國家有近700個比她大的城市要發展,不可能有任何政策特別照顧義烏。按西方慣例,一個經濟脫貧通常都要由政府帶頭搞基建、教育及引進投資等,如果義烏當年選了這條「國際標準」之路,恐怕今天還是一樣貧窮。

    但義烏和香港一樣,深信幸福靠自己,既然沒有政府可以依賴,便自己走出適合自己的路。農地貧瘠,義烏人便由原始的以物易物開始,才成就今天「新絲綢之路」的起點,又是全世界最長、途經國家最多的「義新歐」(義烏一新疆一 馬德里)鐵路的起點。幾個月前,該鐵路才剛開出第一班列車。當地小家品展覽館之大,就算每間商店只停駐3分鐘,都要用上1.5年才可走完。逭個人口稀少、完全沒有資源,卻排除萬難,循序漸進,做到世界第一的故事,是否有點似曾相識?曾幾何時,香港也是全球吞吐量最高的港口、全球服務第一機場、IPO 集資王、首屈一指的遊客之都……

    另一個啓示是,憑空想像並沒有用。義烏人沒有日以繼夜地討論未來30、40年最理想的發展横式,而是先踏出第一步,由最低增值的「雞毛換糖」開始,在過程中虛心學習,不斷改良進步。有很多事情,不先落手落腳去做,根本不會明白如何改善。筆者相信,政改之路亦應如此。例如,當初實施比例代表制時,我們都不知道最後會選出一些專門拉布、浪費公帑、帶頭生事、扔雜物講粗口的少數激進議員。

    筆者當年大學畢業,考慮直接深造工商管理碩士(MBA),但前輩們都說不先工作幾年,讀MBA等於白讀。當年筆者不以為然,認為自己可以「想像」得到公司的實際運作,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等。到今天回首,才知當年想法大錯特錯。

    香港民主化相對較晚,這正好讓我們從別人的錯誤中汲取教訓。筆者曾與華盛頓大學政治學院院長對話,提出民主的最大敵人不是社會主義,而是「成熟的民 主」(matured democracy ) °

    一人一票下,當人口老化,對公共資源的需求必定增加,但經濟卻放緩,無法支持政府開支。結果勢必要在越來越多長者、病人時才來關閉醫院、安老院;在年青人最缺上流力時才關閉大學。老弱傷殘隨時要「自生自滅」,年青人一代勢必過得比其父母輩差,這些有可能是文明社會嗎?事實上,日本的國債佔 GDP230% ;美國實質家庭入息中位數在過去25年不升反跌……偏偏道些客觀事實,在社會討論政改時,似乎很少聽到。

    義烏的成功,還在於她的開明,歡迎四方人士到來經商。而香港一直是中國最開明城市,由國父孫中山在港讀醫,把香港作為革命基地起,所有現代中國的重大變化,由金融、教育,以至文化(如饒宗頤先生)、藝術,香港都是前鋒。除非我們 現在自行決定道173年的熣燦發展止步於此,否則隨着中國繼績體制改革,經濟越來越自由、政府越來越廉潔,定會有更多人希望到最好的城市經商、進修、定居、成家立室。中港兩地過去一直是命運共同體,過去一世紀是,未來更加會是。

    142.png

    「義」無反顧,邁向「烏」托邦

    如今,港人要踏上追尋自己理想烏托邦之路。只要香港可以像義烏一樣,以客觀、全觀、務實的心態審視形勢,定可重拾香港傳奇,以少少人口做出大大事情,走出屬於自己獨特、但成就世界第一、利己利民的成功路;創建一個老弱傷殘,有所照顧,下一代又比上一代做得更好的文明社會。而這條康莊大道之上,推動政改肯定是必定要行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