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自然施政方案 平衡土地保育發展

    11/17/2023 - 16:41

    文章原載《經濟日報》2023年11月17日
    撰文 :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區浩馳、思匯政策研究所項目主管 譚芷菁

    %E4%B8%8B%E7%99%BD%E6%B3%A5%E7%B4%85%E6%A8%B9%E6%9E%97%E5%8F%8A%E6%B7%B1%E5%9C%B3%E5%A4%A9%E9%9A%9B%E7%B7%9A-GettyImages-1233069180.jpg


    自政府提出北部都會區規劃(北都)以來,一直難以確切地平衡保育和發展需求。一方面,北都的範圍涵蓋拉姆薩爾濕地和郊野林地等豐富自然資源,為城市人口提供重要生態系統服務,維護市民身心健康、調節社區氣候和環境,故須保護發展區內自然資源;另一方面,香港目前缺乏可供發展的土地,導致居住空間嚴重不足和產業轉型停滯,因此開發幅員廣大、比鄰國家科創中心城市深圳的北都土地,亦是改善民生的必然選擇。

    不論是早前發布的新田科技城土地用途建議,還是最新出爐的2023年施政報告和《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都分別提及北都保育和發展,但始終無法獲得社會充分支持,其中關注環境保護的社群,大多期望北都保育和發展可兩者共融,保護濕地保育區。

    然而,政府亦難以於啟動發展計劃初期,就貿然放棄對可供發展土地的掌握和規劃彈性,故未必可在現階段順應管制發展的訴求。難道保育和發展注定只能對立?或許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可成為突破關鍵。

    發展區內生態 滿足持份者需求

    NbS是比較新的概念,最早在2000年代初由世界銀行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等提出,最常見的定義是「保護及以可持續方式管理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的行動,該行動能有效和適應性地應對社會挑戰,對人類福祉和生物多樣性均有好處」,關鍵在於利用運作中的生態系統力量以解決不同社會難題。《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等權威國際協議和組織,均已採用NbS作為解決方案的行動一環。

    IUCN於2020年推出NbS全球標準(標準),提供了一套設計和驗證框架。若能在傳統保育方式以外加入NbS,發展區域中的自然生態便可滿足更多來自不同範疇的持份者需求,例如於城市規劃中加入符合IUCN標準的綠色建築及藍綠基建發展,其實也可同時解決氣候變化及水浸等環境和民生問題。

    最近大自然保護協會和思匯政策研究所舉辦了一場NbS主題研討會,邀請本地及粵港澳大灣區各界專家分享對香港應用NbS和未來發展的見解,發現目前已有不少本地項目具備NbS元素。舉例來說,大自然保護協會的蠔礁修復項目,透過回收被丟棄的蠔殼,再用於建造新的活蠔礁生態,達成淨化海水和支援水產養殖等多重益處。

    另一個例子是香港大學侯智恒博士團隊的植林倡議,他們過去累積了豐富的本地樹種植林經驗,並就現時北都規劃提出更大規模的植林計劃,建議在雞公嶺和鐵坑山等八個北都範圍內的光禿山嶺種樹,新增近二千公頃森林,估計作為碳滙可額外儲存超過30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十多萬人一年的排放量,以增加北都環境容量。

    事實上,上述的NbS應用都不會阻礙北都發展項目,能完善相關項目的不足並提升其價值,且估計可以毋須投放大量公共資源,但為何過去一直處於較小規模的試驗階段,而未能訂立標準在更大範圍應用?

    公共認知不足 資金支持欠穩

    除了社會尚未充分掌握相關知識,NbS還面對兩大潛在阻礙,包括目前香港城市發展決策未有優先考慮自然保育,以及未有能夠持續穩定地支持相關項目的資金機制。

    前者在香港首份《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在2021年期限屆滿的後續情況可見一斑,不但公眾仍不甚了解行動進展和作用,當局也未有立刻籌備下階段工作,直到今年施政報告才提及,將因應香港實際情況對行動計劃更新並落實。

    與之相反的是,為求達到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國家在過去兩年積極進取地推動生態保育,不但主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推動通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國家自然資源部更與IUCN聯合發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中國實踐典型案例》和共建NbS亞洲中心,奠基並領先國際社會自然保育和NbS行動。假如香港未能及時掌握和推動NbS應用,除無法於城市發展過程中兼顧和重視自然保育,因而錯失提升北都發展質素的契機,亦可能在未來融入國家大局和國際社會交流過程中缺乏共同語言,因此在重要議題上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

    至於NbS項目投融資尚未建立穩定機制的問題,香港作為亞洲綠色金融樞紐應積極尋求突破。為了實現「自然向好」(Nature Positive)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目標,在2030年前停止並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國際社會正針對企業對自然生態的責任、以及其採取的有效保育行動,制定科學基礎自然目標(SBTN),又公布指導企業和金融機構應對相關風險管理的自然相關財務披露(TNFD)框架。隨着商界對自然資本和風險的理解日漸加強,可期待未來將有更多市場資金引導至NbS相關項目中。

    可持續綠色發展 香港更可愛

    當然,政府牽頭可加速項目資金到位,例如考慮到NbS對減緩氣候變化和保護自然生態均有裨益,政府可承諾把未來二十年,用於應對氣候變化的2,400億港元撥款中的一部分,投放至NbS項目,並可參考新加坡國家公園管理局轄下花園城市基金的做法,為企業資金和個人捐款配對至合適的保育項目中。

    當全球面臨氣候變化及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危機,以及香港城市發展正經歷由「重量」邁向「重質」的關鍵階段,決策者在規劃土地資源和自然資本同樣豐富的北都時,將無法一如往昔迴避保育和發展之間的矛盾。NbS正是可調和衝突的關鍵工具,可促進政府與各界攜手合作,結合保育和發展,解決不同社會難題,為市民及大自然謀福利。

    NbS概念雖然嶄新,仍有不少需要釐清的地方,卻已涵蓋不少政府和民間已經落實或提出的方案。只要把這些相關方案系統化串聯起來,把NbS概念應用到未來每一個大小發展項目的規劃、設計、建造和管理之中,將能從根本上改變北都的發展面貌,更能向世界說好一個新世代可持續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香港故事,令香港成為一個更可愛(Loveable)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