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新

    「住好啲」楊志超:不三不四亦正面

    2015-12-01

    撰文:廖美香

     

    「我們用"Delay No Mall"這個句子來設計商場名字,我的意思是不可以再遲,即Delay No More。有人說這命名像粗口,但我覺若把No more放在後面,又好像幾得意,因每個香港人都識,都聽過。字面上解釋是『不要再遲』,因為香港在很多事情上都很猶豫,需要改進,這的確是很適合香港人的口號,表面上很西化,內裏又有意思,很多層面上都很有趣,就這樣想出來。」楊志超說。

     

    G.O.D.(住好啲)創辦人楊志超(Douglas Young)是九巴創辦人之一雷瑞德的後人,年輕時在英國留學讀建築,九十年代初回港卻從事室內設計及家具品牌。1996年他創立G.O.D,產品別具香港本土特色,受到港青及遊客喜愛。經歷20年的設計生涯,他對香港文化及營商有什麼觀察呢?楊志超經常外遊歐洲各地獲取靈感,記者好不容易找到他做個專訪。

     

    記:廖美香 楊:楊志超

     

    記:你比較重視香港文化,覺得懷舊之餘也要現代化。那麼你覺得香港文化的內在精神是什麼?

     

    楊:香港文化有很多不同精神,這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也是我個人演繹,可能別人不同意。我覺得香港人的幽默是我們的文化,喜歡講笑,很到位、抵死,用的字眼很「入肉」,這也顯見我們香港人貪玩頑皮,這是一種風格。相比德國人比較嚴肅,很少講笑。此外,我覺得香港人也喜歡多姿多彩,鮮艷的顏色,新穎的事情,不定性,這些都是香港特色,應該透過我們的設計或生活多去顯現,不應收藏。例如早前流行日本那種簡約設計文化,一間房白雪雪什麼都沒有那種,這就不是香港文化了,可能會流行一會兒,但並不是我們的性格。我們剛剛相反,喜歡「烏里單刀」,每一個地方都擺滿東西,總是亂七八糟,才感覺到熱鬧,香港人喜歡熱鬧,而非簡約。

     

    IMG_8369resized.jpg
    楊志超擅於把香港文化元素融入家品設計之中

     

    香港文化 不中不西 不三不四

     

    記:可否介紹一下你對中西合璧的體會?在收藏的時候,感受到嗎?

     

    楊:我很喜歡中西合璧的東西,這也是香港一種特色,隨意把東西拼湊,成為合用的物品。例如那邊有一個正方形鐘,顯示2009年1月18號,我覺得那是很好的一個中西合璧例子。看上去是很西方,但下方寫着「星期五」中文字。我的收藏品很多都具有這些元素,例如上面那個圓形鐘,中間發光的時候會轉,舊式的鐘錶店一般都有,是中西合璧的例子。香港本身不是一個有資源的地方,我們用外國入口的原料,自己加工製成的產品。例如鐵皮信箱,都是西方技術,中國人想到鋅鐵可以用來收信,便用西方技術加以創意聰明,變成我們合用的,不中不西、不三不四的產品。人們說不三不四通常是負面的,但可以把它看得正面,便會懂得重新欣賞香港文化,就是香港有靈活性,懂得走位。

     

    記:為何獨愛搜羅這麼多信箱?

     

    楊:我比較喜歡收藏常見而又隨意的東西,人人有熟悉又陌生的感覺。行舊區唐樓時,會見到很多信箱,但沒有什麼人留意。來到展館人們就覺得很特別。香港的代表性物品還有很多,只是我們日常生活太匆忙,習慣不去留意而被忽略、消失了,只能透過藝術家或創作人把某些東西保存。帶出它們的味道。信箱平時很常見,但他們都沒想過可以這樣表現。

     

    記:收集懷舊品的樂趣是什麼?

     

    楊:樂趣在於,很多東西意想不到,及可遇不可求。很多東西,我沒猜想過能夠得到;又有很多想要的,等了很久都沒有。那是要等的,並不是我用多少錢可以買到。這種樂趣比花錢買貴重物品更有意思,並具滿足感。我好像收留了一些並不是屬於我的東西,只是暫時去保管,給將來的香港人,就像是一種使命感。

     

    記:你們有些產品,甚或一個商場(DELAY NO MALL)用「粗口」諧音,或用「食字」的方式來命名,出發點是體現香港人的幽默。但現在好像很多年輕人不太了解粗口,有些時候衝口而出。在你眼中,粗口可能有幽默感,但又會有爭議,你怎樣去把握粗口文化的尺度?

     

    楊:首先粗口不應該亂說,無論是任何人都不能隨便說。我相信不但香港,而且人類文化中都有一些禁忌,所謂Taboo。而當中過時的應該拿出來討論。例如我們曾因出品14K T-shirt被警察拉了,他們說那是一個社團,做這樣的T-shirt好像是歌頌他們。其實14K可以指很多東西,可能是金器、馬拉松、一座樓宇。但因為黑社會有這個名,我就不能拿出來講,因為殖民地時候有關黑社會的條例比較空泛,總之就不能論及。可是,很多電影都以此為題材,很多漫畫也在描繪,為何T-shirt不行?這很諷刺。那時我們的確是在指14K金牌,這也令我反思香港還有很多很老土、過時的規條需要轉變。香港要做一個創意型的社會,要有突破,但表面上這樣保守,十分矛盾。要創意和突破就不能保守,不能單以教壞小孩,或覺得很危險等理由,就硬性的不能做。要創意就要冒險。我們用''Delay No Mall"這個句子來設計商場名字,我的領會是不可以再遲,即Delay No More。有人說這命名像粗口,但我覺若把No more放在後面,又好像幾得意,因每個香港人都識,都聽過。字面上解釋是「不要再遲」,因為香港在很多事情上都很猶豫,需要改進,這的確是很適合香港人的口號,表面上很西化,內裏又有意思,很多層面上都很有趣,就這樣想出來。

     

    另一方面,我覺得身為創作人,我們有一種責任去推動社會。看古今中外,許多傑出的作家、畫家、音樂家,他們最初出來的作品,都很有革命性,給人一種嚇人的感覺。但經歷時間之後,我們都接受了。創作人的角色,是推動社會,如果沒有創作人,這個社會就停頓,不會改變。因此,我們不應該怕有些東西會「嚇親人」,「太新」,甚或會「激嬲人」;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怕,要有勇氣。

     

    記:做這些突破前會否有些條件?例如不可以攻擊人、罵人,要尊重彼此的情況下去做?

     

    楊:這一點很重要。其實我想每一個創作人都應有自己的條件,對於我來說,我是不會攻擊人,包括種族、性別等。這些對我並不是有意思的事。香港人有很多語態、講英文的方式,很有趣,這都可以拿出來說,不過也有機會得罪人,覺得我在取笑他們,其實並不是。

     

    collage.jpg
    「住好啲」產品充滿香港懷舊特色和港人貪玩文化。左圖內的信箱為楊志超的收藏。

     

    租金高昂 設計行業難競爭

     

    記:G.O.D.創立以來,有很多起起跌跌,主因是什麼?

     

    楊:租金當然是一個原因。若然20年前我不是做設計的,而是做投資,買了一些物業,或買了第一間舖頭的話,現在應該可以退休,那是一個更加好的投資。當然也會有些挑戰,例如沙士和金融風暴,但這些控制不了。政府應盡量去控制樓宇租金,香港若要成為設計之都,發展創意產業,就要讓創作這方面的工業有錢賺,能夠成為一種職業。我覺得自己是很幸運,因我的家庭給我很多先天着數,否則,我的天分也就可能發揮不出來。 政府若有意為香港發展設計,要增加設施,給創作人「Hea」(隨意閒玩)。設計不是一種要什麼時間做些什麼的事情,而是像一個遊戲,要放鬆,等待靈感。它不能科學化,而是抽象的,不能計數。現實環境和藝術需要很有牴觸,但我們還有很多閒置丟空的地方,例如政府物業,也可開放給年輕人去Hea、去玩。我覺得這世界是公平的,不會說香港比外國人少天分,只是外國有多些機會給年輕人發揮。香港的設計成就在世界上應更有地位。

     

    記:有沒有好主意給年輕人,如何上位?如何有自己的品牌?

     

    楊:現在香港租金貴,導致產品價格抬高,變成不太吸引人購買,這樣不妨考慮上網促銷。那是無國界的,外國貨能以網絡來港銷售,香港創作人也可透過網絡的世界走出去,這可能就是未來的世界。香港寸金尺土,面對高昂租金,好像就只有上網銷售的選擇。

     

    記:可否分享一下經歷G.O.D.高低起跌的感受?

     

    楊:20年間,不可以說已上軌道,還有很多新的挑戰,ups and downs是必然的,如果有人說做一件事會很快上軌道,十分順利,這是騙人。給想入行的年輕人一種啟示吧,就是他們要明白做設計的原因,肯定不會是為賺很多錢、買靚車,做設計師的原因是,他們想在工作中拿到滿足感,而這種滿足感是沒法在別的範疇取得的。如果他們對自己的設計有信心,可以從中得到滿足感,才好去做設計。例如他設計一件產品時,不會覺得厭惡,而是很開心,沒有別的東西能給他這種快樂。設計沒有別的報酬,設計師也不是很能賺錢,能夠不虧本便已不錯。不少人誤解了設計師是好玩、很威、很型,這是錯的。做設計師要過自己一關很痛苦,但當你解決到問題,會給你很大的滿足感,這一輩子也會覺得很「正」,感到驕傲。如發掘到這種樂趣,才能做設計師。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月刊》2015年12月號,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