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之教授:科技創新越來越重要

2016年8月18日團結香港基金舉行「創科博覽2016」記者招待會,以下為顧問組召集人徐立之教授的發言稿:

剛才鄭太已經講述了團結香港基金舉辦這次「創科博覽 2016」的目的,作為科研界的一份子,我十分認同基金會推動科創的理念,亦十分感謝他們牽頭主辦這次活動。一個非科技專業的民間機構要在短時間內辦好這件事,可以說是困難重重;不過,也就是因為他們這股熱誠和幹勁,才能打動科技界人士的心,從我們這幾位顧問的組合,還有政府、大學、業界等的支持,可以說是一呼百應,大家攜手同心、團結一致支持這活動,以推動本港科技創新的發展。

你們或者會說,我們從事科研工作的當然會認為科技創新重要,但事實並不那麼簡單。我們身處於一個科技創新的年代,創科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正如這次活動的主題指出,創新會驅動一個社會的發展,未來亦會由科技來引領。科學研究的成果轉化成應用技術,會徹底改變我們的生命、改善我們的生活。

我小時候,打電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幾戶人家中會有電話,要打電話的話,就得走到街口「士多仔」去借;時至今天,我相信在座各位沒有一位身邊是沒有手提電話的,有的甚至會有兩部或三部智能手機,隨時隨地用來連繫親友、翻查資料、拍照、拍video ,或者玩遊戲。

應用在生活上的不單止是資訊科技,被廣泛地使用的還有交通、能源、健康,以至金融等科技。有位朋友告訴我,他已經很多年未到過銀行,很多年沒有使用過櫃位服務,繳費、餐飲、購物、看電影、買車票、船票、飛機票,申請旅遊簽證等,全部都電子化,這都是科技的應用。

約三星期前報章報道最新發表的資料顯示,香港人的平均壽命為全球之冠,其實這背後反映了香港的科技水平相當好 ──清潔的食物食水、良好的衞生設施、醫療和藥物配套,甚至完善的交通,都與科學技術有關,我們享受的是不斷努力的科研成果。

我想指出,科研並非遙不可及的東西,科研成果最終會轉化為技術, 為人類社會作出貢獻;而科研是一條漫長的路,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我們大膽假設、耐心求證和努力不懈 。試想想,去年得諾貝爾獎的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女士,她用了數十年時間去研究,最終發現青蒿素醫治瘧疾的效用,今天她仍然專注研究青蒿素,感到自己工作尚未完成 ,還要為人類的福祉努力。

現代通訊科技發達,但世界各國仍然繼續在這個領域的科研上競賽,前兩天中國率先發射了全球第一顆量子實驗衞星,將來研究成功,大家都能受惠,保障通訊絕對保密。

因此,我可以說,科創是社會、全民的事。要在科創大潮中站得住腳,我除了科技人員努力之外,培育接班人接力去走這條科研路亦非常重要。 我們需要政府提供更多資源投入科研,關注人才培育,並以長遠眼光推動香港科創發展。目前,香港的總科研開支只佔GDP 0.7%,其中公營研發開支僅佔GDP 0.4%,落後鄰近地區如南韓、日本和新加坡等國家。團結香港基金去年底發表的科技創新政策研究報告,倡議香港政府未來十年應大幅增加科研撥款,每年公共研發開支續步提升至GDP 的1%,其中包括增撥500億元研究基金交予研究資助局管理,提升每年資助應用研究的撥款,讓香港的科研人員可進行更多中、下游的應用研究,我十分認同。

科技創新對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和發展機會非常重要,我熱切期望「創新博覽會2016」能啟發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年學生,更多了解國家和香港的科技成就,認識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投入科創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