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 - ManpowerPPT_20190410_full_chi
P. 4

2. 人口急速老化及慢性病負擔加重,令醫生人手短缺問題加劇
                      i.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持續。估算數字顯示,本港65歲或以上人口的百分比將由2016年的15.9%倍增至2036年的29.1%,人數增長約120萬人。嬰兒潮出生人
                      士近年步入銀齡,惟這只是周期之始,人口老化速度在未來20年只會不斷加快。
                     ii. 人口老化加上長者病情較為複雜均推動醫護服務需求上升,情況在公營醫療機構尤甚。以公營醫院的病床使用率為例,2016年每1,000名65歲以下人士使用
                      了1.9張病床,而65歲或以上人士則使用了10.5張,75歲或以上的使用率更高達15.7張。換句話說,未來20年多達120萬的新增65歲或以上人士,所需要
                      的醫療資源將為65歲以下人士的5倍。
                    iii. 除了人口老化,普遍度日增的慢性疾病令醫療體系百上加斤。2017年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報告書的數據指出,各年齡組別的慢性疾病普遍程度均高於2000年。
                      其中,較年青組別普遍程度增升,反映了慢性疾病將提前出現。患有多重慢性病及病情複雜的病人,都會增加本港醫療體系負擔。

                   iv. 不論採用哪種方法推算現有醫生人手短缺,實際數字都大幅高於政府估算,更遑論未來10年的龐大需求。本港現時的醫生不足情況並非只欠數百,而是數
                      以千計。香港人口的醫療需求越來越難得到滿足,與以往對比,現時的醫生比例,每1,000名65歲或以上人士相對的醫生數目已由2000年的13.9名減至
                      2017年的11.8名;同期間,每1,000名慢性病患者的相對醫生數目則由2000年的11.7名降至2017年的7.2名。要把長者與慢性疾病患者的醫生比例回復至
                      2000年水平,兩方面便分別需要額外增加2,000名和9,000名醫生。
               3. 本地公共醫療體系正瀕臨崩潰
                      i. 儘管公營醫院為全港提供超過80%的住院病床日次,65歲或以上人士的住院病床日次更有超過90%由公營醫院提供,但在公營醫院工作的本港在職醫生只
                      佔整體約50%。

                   ii. 雖然公營醫院的醫生人數在2008到2017年間上升了24%,但公營醫院的病人數目增長卻高達43%,幾乎是醫生人數增長的一倍。公院醫生的增長未能追
                      上服務需求及工作量的上升。每名醫生需要照顧更多病人,工作量更加繁重。


                   iii. 估計情況將繼續惡化。根據目前醫護使用率及人口預測,65歲或以上人士的公營醫院住院病床使用率將由現時約50%升至2036年的超過70%。人口老化問題
                      將令公營醫療體系承受更大負荷。
                   iv. 在過去十年,醫療保險開支有顯著升勢,反映私營醫療市場整體增長,以及投身私營界的吸引力可能越來越大。在眾多指標中,透過私人購買及僱主提供保
                      險計劃作出的醫療支出,由2001/02年度的53億港元上升了335%至2016/17年度的233億港元。然而在同期,公私營醫院照顧的住院病人比例並無重大變化,
                      意味即使私營醫療市場經濟資源增加,仍無助減輕公營醫院工作量。更甚者,公營醫院負荷持續過重,加上公院醫生面對越來越多轉投私營醫療機構的誘因,
                      令公院醫生短缺的問題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v. 公營醫院醫生離職人數上升,迅速追上醫生入職人數,危機進一步惡化。在2016/17年,有467名全職及兼職公營醫院醫生入職,離職醫生則有337名。部份
                      醫生因為退休離職(退休潮才剛剛開始),也有部份離職後轉投私營醫療機構。若公營醫院醫生的離職人數因工作量過重及壓力而持續增加,同時又有不同誘因
                      吸引醫生到私營醫療機構執業,公院醫生人數淨增長將非常緩慢,不單無法滿足長久以來的公院醫生短缺,情況更會因人口老化及慢性病愈趨普遍而迅速惡化。
               4.  急需考慮提升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本港醫療體系所發揮的作用


                      i. 要改善醫療體系未如理想及難以持續的現況,必須檢視醫生人手供應。儘管現時已有零散措施嘗試解決醫生不足的問題,但是顯然作用有限,因為短缺人數
                      是以千而非以百計。例如,政府過去10年大幅增加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醫科生培訓學額,由2005/06學年的250名大增90%至2016/17學年的470
                      名。在2019/20年往後的三個學年,政府亦將每年再增60個資助醫科學額。同時,香港醫務委員會舉辦的執業資格試,自2014年起由每年一次增加至兩次,
                      並在2016年開始,對通過執業資格試的申請人實施更具彈性的駐院實習安排。政府亦於2018年延長有限度註冊醫生的註冊和續期年期,由最長不超過一
                      年改為不超過三年。為針對解決本地公共醫療體系醫生人手短缺問題,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在2015/16年推出特別退休後重聘計劃,再次聘請已退休的
                      醫護專才。截至2018年12月31日,已有61名退休醫生按上述計劃繼續為醫管局服務。除此之外,醫管局由2015年6月起把新聘醫生的退休年齡設為65歲,
                      並由2019年1月起,一次性上調前線員工的特別酬金計劃的津貼金額10%。雖然已推行多項改善措施,醫生短缺危機仍未緩解。

                   ii. 當然,把醫療體系改革為以人為本、以基層醫療為主導的綜合醫療體系,也有助紓緩醫生短缺的危機。這些改革需長時間落實執行,但我們需要即時採取
                      行動才能解決醫生人手不足的危機。因此,基金會認為應適當考慮提升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本港公營醫護體系所發揮的作用。

                   iii. 至目前為止,非本地培訓醫生只能透過「考試」途徑才能成為正式註冊醫生;另一條「免試」途徑,雖然某程度上允許他們在港執業,但不能晉身正式註冊醫
                      生行列。我們建議無論是「考試」或「免試」途徑,均應參考國際實例引入更大彈性,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訓人才來港執業。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