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倡議政府促進藝術參與 推動藝術治療 建構共融城市

    2018-03-28

    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於3月發佈《藝術創共融 世界顯大同》藝術創新研究報告,建議政府提倡各部門與跨界別攜手協作,透過「藝術」作為建設社會的創新工具,凝聚健全、活力、共融的鄰里力量,遏止邊緣化問題,提升香港整體福祉。報告並強調「藝術共融」在香港的發展,遠不及其他地區完善。為促進政府、社福機構及公眾對藝術共融的認知與認同,基金會在報告發佈會上,舉行了一場有關藝術共融的座談會,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席陳智思先生主持,與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何天虹教授、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香港展能藝術會藝術專員李瑩教授、Arts & Minds行政總監Gavin Glayton先生,以及Arts Council England特別項目高級經理Richard Ings先生,一同討論藝術治療如何推動社會創新,建設更共融的城市。 

    photo4.jpg
    座談會匯聚了本地及外國在藝術治療方面的持分者,表達對藝術共融的願景。
    (左至右):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及政策研究院主管 黃元山先生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何天虹教授
    Arts & Minds行政總監Gavin Glayton先生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席 陳智思先生
    Arts Council England特別項目高級經理Richard Ings先生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先生
    香港展能藝術會藝術專員李瑩教授

     

    《藝術創共融 世界顯大同》是香港首個針對推動藝術治療而進行的研究報告,具體建議包括:1) 倡議衞生和社福界聘用藝術治療師,加強醫療與社福界合作,使更多人受助於藝術治療;2) 創新的「藝術處方」概念,讓患者更容易在社區內接觸藝術治療,以及參與其他創意活動,拉近與社區的距離; 及 3) 針對有績效的藝術項目設立長期撥款機制。

    報告從社會醫療角度,深入淺出地探討參與藝術為所有人(不論國籍、年齡、社會地位、外觀或精神狀況)帶來的潛在益處,以及「藝術治療」對病患所產生的療效。報告發現,藝術可紓緩邊緣青少年的情緒問題;藝術干預可預防不同年齡的學生養成高危行為,同時可及早治療,防範於未然。

    photo1_0.jpg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張博宇先生闡述基金會最新發表的藝術創新研究報告,建議把藝術治療師編制為醫管局的「專職醫療人員」,以及設立長期撥款機制,使更多人受助於藝術治療。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張博宇先生表示:「繪畫、戲劇或音樂演奏等形形色色的藝術參與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工具,讓人更加投入於社會之中,增加接觸文化的權利,並可以在共有的平台上分享天賦。尤其是對於許多有溝通障礙的人來說,藝術是表達與溝通的工具,讓他們能夠發聲,滿足他們希望有人聆聽的需要。」

    據報告指出,藝術參與和創意活動對長者(包括腦退化患者)、更生人士、邊緣青年、少數族裔及學習障礙人士(包括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自閉症候群(ASD)和特殊學習障礙(SpLD)患者)尤其有效。研究中訪問了132位持分者,包括來自不同界別的本地受惠人士的目標訪談小組。基金會的研究團隊將效益分成六大類別:1)個人發展;2)社會凝聚力;3)社區充權與自我認同;4)本地形象和身份;5)想像力和願景;及6)身心健康。

    基金會建議將藝術治療師編制為醫管局的「專職醫療人員」,因為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自閉症候群和特殊學習障礙患者有溝通與認知困難,他們的現有服務可能並不足夠。基金會亦建議為特殊學習障礙學生提供藝術治療。政府可考慮將上述建議加入香港復康計劃方案與兒童事務委員會。同樣,政府亦應考慮在展能藝術發展中,設立支援研究的長期撥款機制。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及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先生指出:「由於社會急速老齡化,加上不同人口組別的需要日益增加,藝術共融對香港尤為適切。它是一種社會創新概念,也是提供社會與治療效益,同時為社會弱勢社群賦予權力的可行方案。」

    photo3.jpg
    高錕慈善基金主席兼創辦人高黃美芸女士分享藝術和繪畫如何幫助紓緩腦退化症狀。

    是次「藝術共融」發佈會暨座談會獲香港藝術共融的持分者支持,席上除了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女士親臨支持外,基金會亦邀得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席陳智思先生、高錕慈善基金會主席高黃美芸女士、英國文化協會夥伴發展主管Susannah Morley、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亞洲總監黃雅君、香港展能藝術會副主席兼推廣及籌募小組委員會主席梁胡桂文女士,以及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兼總監許傑博士。

     
    photo2.jpg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主席陳智思先生亦是藝術治療的受惠者之一。

    活動協辦機構、英國文化協會的藝術及創意工業主管陳永剛先生表示:「藝術有一種力量,可轉化我們的思維,並將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國家的人聯繫在一起,而不計較他們的年齡、背景、性別、性取向、能力或社會地位。因此,藝術必須供全人類共享,而不只限於小眾。基於這個緣故,我們歡迎團結香港基金率先進行這項研究,我們亦支持基金會的呼籲,希望香港能增加藝術共融政策,確保創意活動可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