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Demo
P. 11


                                    91 香港需要更多土地 與此同時,公營房屋未來四年(即2021/22年度至2024/25年度)的年均供應量預計為21,800個單位,較《長遠房屋策略》(《長策》)目標落後近三分之一。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逼近六年,為22年來的新高(Hong Kong Housing Authority and Housing Department, 2021)。現時超過20萬名市民被迫住在劏房,獲得編配公屋的日子依然遙遙無期。香港難以稱得上為宜居城市面對土地匱乏,市民不但難以「上車」,其他不同的社會需要亦無法得到滿足:租金過高,窒礙了商業和創新發展;目前每人僅獲2.7平米的社區用地(用於休憩用地、公園和幼稚園及老人院等社區設施),亦為亞洲城市中最小。宜居的生活不僅僅是擁有一個居所,還涉及一系列影響生活質素的因素,如經濟繁榮、優質的教育、社會穩定、多姿多采的文化和康樂活動、高效可靠的基建等。一個宜居的城市是一個會關心和促進居民的健康與福祉的地方。在未來30年,香港能否成為人們嚮往並可安居樂業的地方?要成為宜居城市,香港必須急起直追。單是人口密度過高,已經是提升生活質素的一大障礙。香港每平方公里人口達27,400人,人口密度顯著高於紐約、倫敦和新加坡等規模相約的發達城市或地區(圖1)。其中,本港人口的稠密程度至少為新加坡的兩倍。雖然香港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超過孟買六倍以上,但是兩地的人口密度卻是不相伯仲。我們在早前發表的報告《跳出框框 想像未來「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中詳細闡析了人口密度過高帶來的不利影響(Our Hong Kong Foundation, 2018b)。過分擠迫的城市除了衍生交通和鐵路擠塞的問題外,空氣和噪音污染亦可能時刻危害我們的健康。統計數字亦顯示出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小得驚人,只有170平方呎,即僅比134平方呎的標準車位大一點。相較東京、新加坡和深圳等亞洲主要城市或地區,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積是最小的。香港若要追及新加坡,便需要額外增加60%的居住面積。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