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政策倡議報告 將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

    2023-09-04


    團結香港基金政策倡議報告
    將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

     

    【2023年9月4日,香港】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發表新一份題爲《將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的政策倡議報告。報告強調,在全球的人才爭奪戰中,建設教育樞紐是香港及大灣區培育未來人才、應對新產業發展的關鍵一步。此外,教育及培訓的擴張亦能爲人才發展提供所需資源,提升香港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及吸引力。然而,香港的教育服務只佔了本地生產總值的1.4%,遠低於英國(6.3%),美國(5.6%),澳洲(5.2%)等主要教育服務輸出國。

    另外,香港面臨技術人才的短缺;單在2020-22年已經流失14萬勞動力,政府數字更預期本港至2027年將面臨24.1萬輔助專業人員的短缺。因此,吸引多元非本地學生是回應人才競爭、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方略。

    基金會在進行超過40個持份者訪談後提出九項建議,以提升全球學生在港就讀的誘因,並提出措施提升他們在港生活的質素,從而更有效吸引及挽留人才。

    把握發展教育樞紐的黃金機會

    香港坐擁世界五所百強大學,令内地以及海外學生趨之若鶩。例如,無論是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大學還是自資院校,内地生報讀其課程的競爭都非常激烈,錄取率低至5-10%甚至更低。另外,目前的地緣政治環境是一個吸引東南亞乃至一帶一路沿綫國家頂尖人才的契機,亦能令在港留學的學生群體變得更多元化。

    對於非本地生而言,香港不但爲他們提供升學的機會,更能獲取海外視野,並為未來工作作好準備。然而,目前本港院校的非本地收生設有不同形式的限額,對部分課程擴張構成一定限制。同時,2004年簽訂的《內地與香港關於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證書的備忘錄》只涵蓋學位及以上程度的課程,令副學位的跨境升學困難重重。另外,在北部都會區及大灣區的科技及工業發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政府需要輔以針對性措施推動業界與院校的合作乃至國際聯繫,從而提升香港的吸引力。

    建設國際教育樞紐的政策框架

    本報告提出以下政策框架,希望提升香港作爲留學之地對全球的吸引力。留學生到香港固然是爲了深造,更是要為未來工作作好準備,並藉香港培養國際視野。因此,報告指出推動内地與香港資歷互認及提高非本地生收生上限將移除進一步深造的關卡;另一方面,強化未來產業的商校合作並深化本港及大灣區之間的協同效應將為學生提供更佳的中外體驗,並讓他們為就業做好準備。

    以上建議旨在提升香港作爲留學之地的吸引力,但必須和配套措施相配合,才能完善留學生在港的學習體驗。生活環境、經濟考慮和畢業後的工作機會對於吸引和留住人才至關重要。
     

    Picture6.jpg

    提升在港就讀意願的相關政策措施

    建議 1:與國家教育部緊密合作,爭取內地與香港高級文憑資歷互認。院校專家指出,缺資歷互認是吸引及錄取學生的一大壁壘;如能達成互認協議,將讓内地的專科畢業生得以在港進一步深造,反之亦然,更能包括職業及專業路徑在内。由於内地專科及香港副學位的修業年期不一,兩地廣泛互認在執行層面上存有困難;政府可以考慮從具有迫切人力需求的高級文憑入手,逐步建立兩地互認課程清單。

    建議 2:提高教資會資助大學和自資院校的非本地收生上限。教資會大學的受訪者對研究團隊指出,目前20%的非本地學生上限是其課程擴張的重要制約;因此,報告建議將學位及副學位的非本地學生上限調升至50%;自資院校就内地、澳門及台灣學生的上限可從目前10-20%上調至30%,兩者均確保維持本地學位供應不變。後者乃内地及香港當局的共識,故調整過程中需要與内地教育部緊密溝通。報告估算,以上調整將讓副學位及學位的非本地學生比例從目前約10%提升至23%。

    目前而言,其他程度的資歷,包括中學及應用教育文憑均未有明確機制錄取海外學生,亦少有相關宣傳。爲了在不同修業程度系統性吸引及挽留非本地人才,政府應該考慮建立相關機制,包括錄取限額以及能夠確保財政可持續性的學費水平。

    建議 3:充分利用北部都會區強化商校合作。具體措施包括設立大學產學研基地,聚集高等院校及產業,以及針對輔助專業的綜合培訓基地。政府數字顯示,未來的產業發展將帶來高達241,000名輔助專業人員的短缺,而要舒緩技能上的落差,上述措施至關重要。

    建議 4:深化香港高等院校和大灣區分校之間的協作。如果能充分利用大灣區分校的優勢,一來能提升兩個地區的學生的產業及文化視野,而來可以倍增收生乃至畢業後能留港工作的人才庫。政府可推動設立更多雙學位課程,讓學生修業年期内可以在兩地院校進修,並在畢業後同時獲取兩所院校的學位;同時,政府亦參照香港大學及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之間的安排,建立教師的兩地聯合聘任安排(包括稅務安排)。

    支持留學生在港生活的相關措施

    留學生在港面對多種挑戰,包括宿舍供應有限(而校外住宿成本高),以及與學費乃至畢業後事業發展相關的困難。下列將提出針對性措施以增加香港的吸引力。

    建議 5:提升私營學生宿位供應。相對大學宿舍而言,私營學生宿舍的建設年期及財政周期短、同時以市場價格營運,更能有效在短時間内增加宿位供應。詳細而言,可以在土地招標和私人土地契約修訂/換地的賣地條件中加入新條款,規定所需學生宿舍比例,並推動將酒店、公寓和閒置學校等改建為宿舍。
     
    建議 6:為非本地學生來港就業或受訓擴大簽證許可。政府可以考慮將非本地畢業生留港/ 回港就業安排(IANG)拓至高級文憑畢業生,以增強挽留輔助專業人才留港發展。此安排將允許更多經輔助專業訓練的學生在畢業後可以留港兩年,而非只涵蓋學位及以上資歷。

    建議 7:增加針對東盟和「一帶一路 」學生的獎學金。以針對第一年公帑資助學士學位的一帶一路獎學金爲例,就可以將名額由目前100個增加至300個。從該地域來港的學生相對内地及歐美國家而言需要更多財政支援,政府在考慮增加非本地學生的多元性時需要予以考慮。

    建議 8:統籌宏觀層面的宣傳及院校規劃,以提升本港高等院校的吸引力。推廣方式可包括在東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舉辦教育展、論壇、會議及其他到校宣傳活動。個別自資院校在推廣資源方面較爲缺乏,非常需要政府透過貿易發展局與院校緊密合作,給予適當支持。另外,甄別及發展能夠有效吸引留學生的特色課程同樣重要。
     
    建議 9:協調就業機會以挽留人才。報告發現,STEM相關學科的本地就業機會相對貧乏,是挽留人才的一大難題。政府應充分利用八大中心、大灣區、以及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促進人才、企業和工作崗位之間的良性互動。

    提升非本地學生比例,達至教育樞紐願景

    鑒於上述9項建議,基金會展望未來十年,非本地學生在本港副學位及學位的比例將從目前10%提升至23%,授課式研究生則從54%提升至70%;本地生的學額將維持不變。總體而言,上述措施將能提升香港作爲全球學生留學之地的吸引力,建立香港作爲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並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博士指出,「香港正處於新科技及產業發展的十字路口;此時此刻,吸引及培育未來人才至關重要。故此,香港須成爲國際教育樞紐,以回應人才短缺的問題及其他人力發展需求。」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水志偉表示,「教育服務在發達經濟體的本地生產總值佔比遠比香港爲高。香港坐擁五所世界百強大學,其教育界別有充分的潛力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成爲經濟增長的引擎。」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認爲,「吸引及挽留非本地學生是回應全球人才爭奪戰的重要策略。在調升收生上限之餘,政府亦應多管齊下,提升在港就讀的體驗,從而提升香港作爲留學之地對國際社會的吸引力。」

    《將香港發展爲國際教育樞紐》政策倡議報告:
    中文版:https://bit.ly/3r2cEoC
    英文版:https://bit.ly/3Z4tgJe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新一份題爲《將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的政策倡議報告。圖: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雷曉琳(左1),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水志偉(左2),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博士(右2),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右1)。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博士表示,香港正處於新科技及產業發展的十字路口;此時此刻,吸引及培育未來人才至關重要。故此,香港須成爲國際教育樞紐,以回應人才短缺的問題及其他人力發展需求。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水志偉表示,教育服務在發達經濟體的本地生產總值佔比遠比香港爲高。香港坐擁五所世界百強大學,其教育界別有充分的潛力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成爲經濟增長的引擎。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認爲,吸引及挽留非本地學生是回應全球人才爭奪戰的重要策略。在調升收生上限之餘,政府亦應多管齊下,提升在港就讀的體驗,從而提升香港作爲留學之地對國際社會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