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教育及青年

    面對本地「學生荒」 自資專上教育路在何方

    2023-10-14

    文章原載《明報》2023年10月17日
    撰文 :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 郭凱傑、助理研究員 雷曉琳


     

    面對出生率低、學生人數不足的問題,近年「縮班殺校」的消息屢見不鮮。過去幾星期,屬香港傳統私校的玫瑰崗中學和九龍塘根德園幼稚園亦宣布3年後停辦。然相關情况將不局限於中小學及幼稚園,專上教育界別亦面臨長遠發展的憂慮。

    近10年間,香港中學文憑試考生人數從2013年的8.2萬,下降至今年的5萬。今年達到入讀大學學位要求「33222」的人數僅1.7萬。大多數學生首選仍是教資會資助大學所提供的1.5萬個首年學士學位課程。面對本地「學生荒」而八大院校提供的資助學額未有調整的情况下,起步較遲和名氣較小的自資院校,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本地學生不足 自資校發展存挑戰

    全球多國例如美國、英國、澳洲、韓國、日本等,一直同時發展公帑資助和自資院校,彼此有着相輔相成的角色,以美國常春藤八大盟校為例,所設立的私立院校歷史悠久、發展蓬勃。

    相比之下,雖然本港自資專上教育起步較遲,但過去20年急速發展。從2000年學位主要由8間教資會資助院校提供,到現時已有22所可頒授本地學位的專上教育院校,包括香港恒生大學、香港都會大學、香港珠海學院等。此外,現時三分之二副學位已由自資界別提供。

    隨着本地學生人數減少,自資院校收生不足問題逐漸浮現;加上相關院校的財政來源主要依靠學生學費,它們正面對資源短缺甚至長遠營運的挑戰。為確保院校可持續性,香港自資專上教育需另覓新發展方向。

    擴市場至非本地生 確保可持續發展

    近期,發展香港為國際教育樞紐成為社會熱話。各界均希望及早吸引留學生來港,讓他們能於修業時在學校、教師及同學幫助下適應本地文化,並將之轉化成長遠誘因,畢業後繼續留港發展,以解決本地人才短缺的挑戰、支持香港未來產業發展。自資院校應把握此良機,以其獨有優勢擴大收生,成為推動香港發展成國際教育樞紐的重要骨幹。

    自資院校的特點在於其自主性和靈活性較高,例如對除了內地、澳門、台灣以外的學生都沒有收生限制。鑑於現時自資院校的本地和國際知名度相對稍遜,非本地生收生人數一直處於低水平。要吸引非本地生,筆者認為政府和院校可考慮以下三方面。

    (1)學生為何要選擇這所自資院校?個別院校應有專精範疇,並符合非本地生的興趣,達至「若需選修相關專科,非這所自資院校不可」 的成效。例如珠海學院設立了用中文教授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方便想以中文修讀的學生,過去極受歡迎,錄取率少於10%。院校亦可考慮拓闊商科、建築學、土木工程等科目的領域。另外,配合政府早前公布第二輪應用學位課程先導計劃,應用學位(例如酒店及旅遊管理、運動及康樂管理、屋宇設備工程、醫療資訊及服務管理等),亦可以是自資院校未來發展的定位。然基於自資院校資源有限,建議政府可考慮給予適度支持。

    (2)現有機制導致收生困難嗎?在副學位和學位層面,自資院校每年可錄取的內地、澳門、台灣學生人數,均不能多於上學年學生總數10%至20%,其他地區則無此限制。有自資院校持份者指出,由於本地學生乃至整體人數下降,院校可錄取的內地、澳門、台灣學生極低,例如整體人數需達50,才可錄取5名相關地區學生。然而他們的來港升學需求極高,令院校白白錯過人才,因此筆者建議政府應考慮提高相關地區的收生上限。

    (3)非本地生是否知悉相關院校的存在和優勢?香港擁有優良教育體制,不論是八大院校還是自資院校課程,皆具備良好管治及質素保證。但若海外學生無從得知,即使院校未來發展了具吸引力的特色課程,也是徒勞無功,所以宣傳是不能忽略的重要舉措。現時高等院校的海外宣傳,大多只由院校自行舉辦,有個別自資院校表示曾在東盟國家等做宣傳,惟礙於人手和資源不足,效果未如理想。政府應利用其號召力和資源,領頭統籌大型海外教育展、論壇、會議及其他到校宣傳活動,讓自資院校能「一展所長」。

    自資院校界別在過去20年間迅速發展,為更多學生提供多元學習及進修機會。但隨着香港面臨本地學生不足的挑戰,及銳意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遠景,自資院校亦應當發揮其獨有優勢,配合當局策略,成為香港教育發展的重要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