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房屋

    房屋供應解困可期 及早謀劃宜居未來

    2023-10-15

    文章原載《明報》2023年11月7日
    撰文 :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 葉文祺、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梁躍昊、區浩馳

    VCG211297077757.jpg


    特首早前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作為重中之重的房屋政策,繼續佔據不少篇幅,相關措施除了延伸過去一年的施政基礎,也有部分應對社會變化的新策略。筆者樂見報告內容有不少也回應了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一直以來的倡議,並有迹象開始逆轉過往房屋供應落後的趨勢。然而,這只是為解決「住得細」、「住得貴」兩個老大難問題踏出的第一步。為助力港人能夠「住大啲」、「住好啲」的終極目標,筆者將對此剖析,並提出3個主要建議。

    「辣招」調整遇兩難 分割市場解困局

    面對各界呼聲,政府一如預期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減辣」措施,包括縮短額外印花稅適用年期、降低買家印花稅和新住宅從價印花稅,以及為外來人才的置業印花稅實施「先免後徵」,積極回應了市場最新變化和預期。筆者對此表示歡迎,因為此舉除了增強樓市的承接力及流動性,緩解現時樓市的「冰封」狀况及盤活「換樓鏈」,也能夠便利市民因應需要改善生活質素。此外,措施也向外地人才發出鼓勵他們落地生根的積極信息,對本港「搶人才」有着正面作用。

    然而,正如當局表示「減辣」是一個中間落墨、平衡各方利益的決定,背後所反映是本港私樓市場的兩難及矛盾局面。

    私樓既是一種投資工具,同時也要滿足自住需求。投資者固然希望全面「撤辣」,從而降低投資收租的成本;惟用家則不希望撤辣,以保障他們的自住需要能夠被優先照顧。加上本港約有一半家庭是業主,另一半則是租戶,任何措施都難免「順得哥情失嫂意」。

    因此,我們建議在現時的私樓市場之外,政府應該着力部署長遠建立一個分割的「永久居民市場」。這個市場包括出售公屋、綠置居、居屋和「港人首置上車盤」,單位可在毋須補價下轉讓,惟只能賣給香港永久居民,從而照顧港人的自住需求。至於現時的私樓市場可維持不變,繼續向包括外地人及投資者在內的所有人開放,其價格波幅將不影響民生。

    延長保證期值得讚 逐步撤限促進流轉

    要達到這個長遠目標,其中關鍵的一步,便是善用本港現存的資助出售房屋存量,特別是提供未補地價二手居屋買賣選項的「白居二」政策。

    因此,筆者樂見施政報告中提出延長二手市場的最長30年按揭貸款保證期至50年,與早前基金會建議的方向一致。由於銀行會隨着剩餘保證期下降,逐漸收緊按揭年期和成數,若過了保證期,則最高都只能承做六成按揭,因此放寬保證期的安排,可令樓齡較舊的二手居屋單位都能承做九成按揭。此舉可令買家不必因顧慮按揭成數,而局限於購買樓齡較新的二手居屋單位,有助遏抑炒賣及高價成交情况。

    但即便如此,二手居屋單位的流轉仍然受制於每年4500個「白居二」配額,而買家亦必須在購買資格證明書的一年限期內,簽訂臨時買賣合約。由於在限期即將完結時,賣家議價能力更強,二手居屋的高價成交往往在這些時候出現。有見及此,政府可考慮逐步取消每年配額和購買資格證明書限期,使買家不再需要一窩蜂地在限期前搶購單位,對市場交投起到穩定作用,並最終邁向全面開放「白居二」,使其融入「永久居民市場」。

    提速提量展成果 乘勝追擊再提質

    要讓「永久居民市場」有足夠吸引力,當中的單位必須可讓市民過着舒適及有體面的生活,這亦意味着公營房屋在質素和面積方面,需要提升。

    目前,政府的重點主要在「量」方面,並且已取得一定成果。不論是短中期的5年期供應,或是長遠的10年期供應,今年的數字均比去年施政報告有所增加,強化了外界對政府改善過去公營房屋供應落後和「頭輕尾重」現象的信心。

    隨着政府有望超額完成《長遠房屋策略》中所預計的需求量,加上公屋輪候時間趨於回落,則重點可在兩方面從「量」逐漸過渡至「質」。

    首先,公屋和資助出售房屋的比例可因應未來供需變化,由現時的7:3逐步調整,以提供更多資助出售房屋,令公屋住戶能夠在房屋階梯上得到更多向上流動機會。這批住戶也會同時交還其居住的公屋單位,加快流轉之餘,也可讓例如劏房戶等其他公屋申請者的需求,在現有公屋存量中得到解決,充分善用公共資源。

    其次是改善居住空間。據2021年人口普查數字,本港家庭住戶的人均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約為172平方呎。筆者建議政府可利用公營房屋起示範作用,在較後年期建成的單位開始提升單位面積,從而達至《香港2030+》規劃策略最終報告中提到的,人均居住面積215至237平方呎之目標。

    總括而言,今年施政報告延續了本屆政府的務實作風,並在化解「住房難」問題上取得階段性的成果。隨着解困曙光漸現,當局有「底氣」可採取更前瞻性的目光,為未來及早策劃。

    雖然前路仍然漫長,但只要政府定下明確目標、社會各界方向堅定,我們定能夠一步一腳印地建立穩健基礎,令香港邁向一個更宜居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