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社聯盟 共創效益
撰文:容蔡美碧 仁人學社副主席
香港作為全球人均GDP第六的富裕地區,但社會問題卻隨處可見,且愈演愈烈,往往影響發展。民間不少有志之士冒起,企圖以創新方式改變社會。有人捨棄高薪厚職,為改善劏房戶的生活環境而創辦社企;亦有大學生通過為二手紙皮增值,解決拾荒貧窮。但他們的創新想法往往顛覆傳統思想,挑戰舊有的制度,開始時殊不容易。除了自負盈虧外,這些社創企業還要同時顧及社會使命和環境效益的三重綫。單是面對高企的租金、開拓市場、建立人脈網絡等都要投入不少資金和心血,還要面對根深柢固的社會問題,實在舉步維艱。

敢於創新改善營商環境
英國社會創新專家周若剛(Geoff Mulgan)提出了「蜜蜂與大樹」(Bees and Trees) 理論,指出絕世好「橋」還需得到扶持,才能發揮影響力。周若剛將社會創新人士形容為蜜蜂,活潑機靈、充滿創意、又具傳播能力;而有規模的大機構,則像大樹般具有紮實的根基和充沛資源,正正補足蜜蜂所缺的資金、人脈和專業知識。
在二十一世紀,企業要持續發展,除了兼顧經營、管理員工外,還要盡社會責任,面對的範圍從單一的經濟效益擴大到社會效益,從牟利導向兼管社會導向。另一方面,社創人士和他們的企業(一般以經營社會企業為橋梁)敢於實踐創新模式。兩者聯合起來,就能改變創業和營商的環境,共同創造社會效益。
對滿懷理想希望解決社會問題的社企創業者來說,除了理想和使命感之外,經營能力、專業知識與基本事業模式的可行性是永續經營的最前提。
商社共贏
大企業可提供這些社企相關的會計、財務、IT系統、策略規劃、人才培訓、場地、所需資金,甚至參與董事會等經驗,挑戰社企未來經營者的想法,從不同角度驗證原來的想法是否有修正或調整之處。
對這些社企來說,他們不只有機會學習經營企業的知識,更有機會認識志同道合者,切磋琢磨,成為創業路上珍貴夥伴。
對大企業來說,贊助或參與這些活動不只是CSR使命,企業員工在奉獻自己的工作時間、提供相關專業知識的同時,有機會與社創人士合作,與不同領域的創業家交流,了解社會問題和最新動態,為企業創設新產品和新服務提供了非一般的市場和社會角度。
由於社企初期的資金和人力通常有限,怎樣讓社會企業成長到可自給自足的規模是一項重大挑戰,如能找到志同道合的營利企業,便會有極佳槓桿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在美國成立的「Teach for America」(TFA),開始時創辦人四處奔走,招募大學生到貧困地區教學;最大的突破是此計畫漸漸獲得大企業的支持。這些企業容許它們將會聘請的準畢業生先在TFA工作兩年,並保證兩年後聘用這些學生,讓學生可無後顧之憂地為TFA工作。現在TFA已拓展到全球各地,培訓了數以十萬計的一流人才。而這些企業也因為和TFA合作而取得了上佳的宣傳效果,建立正面的企業形象。
英國知名的社企Big Issue在開始時得到The Body Shop創辦人的全力支持,令這本為露宿者而設的雜誌能快速地啟動和發展。

解決社會問題 協助新企茁壯 又如日本的「同營膳」(Table for Two),致力於解決全球食物分配不均,並提倡均衡健康的飲食習慣。「同營膳」與餐廳合作,每售出一份營養均衡的「同營膳」,部分收益就會捐至有需要的地方,為兒童提供一份飯餐。開始時甚為艱巨,但當它的願景被一家大型日本企業採納後,通過媒體報道,便引起更多企業的注意,結果不少企業與之合作,形成一股新風氣。現在有超過六百家企業、政府部門、中小學校、餐廳食肆和連鎖便利店都鼎力支持,為全球供應了超過五千萬份營養膳食。 香港的例子寥寥可數,較為人知的有香港寬頻。該公司的電話查詢服務「1083」本由旗下的廣州電話中心負責,但在一三年,集團把部分接綫工作外判給一間聘用殘疾人士的社企大同企業 (iEnterprise),並借出電腦設備及提供招聘服務。對香港寬頻而言,香港的接綫生明白香港的用語,能提供更親切的服務;另一方面,集團嘗試通過其核心營運解決社會問題,為社會盡一分力。為弱勢社群提供更多機會 為弱勢社群提供更多機會 大同企業現時有十七名員工,第一年收入超過五十萬元,每年為員工帶來約四十萬薪酬,令這些弱勢人士能自食其力,過有尊嚴的生活。而高水準的服務質素,也讓香港寬頻的電話查詢服務中心獲得一四年的「最佳企業社會責任客戶中心」金獎。這個模式也啟發了香港寬頻作更多新嘗試,例如把員工餐廳交由社企經營,為弱勢社群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最近團結香港基金借鑒「蜜蜂與大樹」理論,推出「蜂樹盟」計畫,撮合商界領袖(即大樹)和社會創新者(即蜜蜂)聯成一綫,銳意推動商界參與社會創新。前者將會為成立不超過五年,且具有社會目標的初創企業提供多方面的支援,如人脈網絡、銷售管道、產品或服務設計及專業知識等。通過雙方的互動,商界領袖更能深入了解社會問題。「蜂樹盟」有助改善社會創新的生態環境,提供肥沃的土壤令創新企業茁壯成長,使其方案得以擴展,發揮社會效力,並達到商社共贏的合作模式。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2016年7月28日,獲作者授權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