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Land

    把握新田契機 重拾創科勢頭

    08/22/2023 - 15:49

    文章原載《明報》2023年8月17日
    撰文 :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 葉文祺、研究員 梁躍昊、助理研究員 趙恆

    (圖片來源:新田科技城網站)

    發展局早前公布新田科技城的土地用途建議,隨即舉辦公眾參與活動,以廣納意見完善這個大型發展計劃。新田科技城總發展面積高達627公頃,當中近半土地將預留作創科發展用途。當項目全面建成,所提供的創科樓面面積相當於17個科學園,可謂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旗艦創科項目。

    然而,要落實這個龐大計劃絕非易事,需動用大量公共資源,亦因此引起不少社會討論,質疑其必要性。綜觀香港經濟發展的歷史軌迹,筆者認為發展新田科技城意義非凡,尤其在兩個方面得到體現:一是創造機會改正產業結構,二是促進科研實現創科藍圖。

    產業發展過度集中 高端製造錯失良機

    現今的香港以成為由金融和專業服務主導的知識型經濟體為傲,服務業貢獻也有目共睹;但多年來的發展過度依賴服務業推動,亦令香港錯失了工業升級轉型的機遇。自1980年代起,香港經歷了結構性的經濟轉型,服務業佔比從約七成遞增至去年逾九成;同一時期內,工業佔比則不斷遞減,由將近四分之一減少到1%,可理解為「去工業化」的過程。

    製造業在香港一直被視作低附加值的落後工業,漸被淘汰。然而,鄰近香港的其他亞洲「三小龍」,近年卻都積極發展高端製造業。有別於傳統製造,高端製造主要生產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先進產品,例如台灣和韓國積極研發晶片、新加坡大力推動製藥等,皆屬全球各地爭相發展的戰略高科技產業。

    事實上,香港曾錯失不少推動高端製造的機會。例如,早在電動車尚未全球普及的2005年,香港理工大學團隊已着手研發相關技術,更在2009年推出首款電動車產品;然而受限於當年缺乏相應政策支持和產業鏈配套,無法落地及將研究成果產業化,終「拱手相讓」電動車發展先機。因此,新田科技城的意義正是提供久違的發展空間和政策動機,重啟香港高端製造業發展。

    科研佔比常年落後 新田創造追趕契機

    除了產業結構失衡、缺乏高新產業,本港研發開支經濟佔比,亦常年落後其他規模可比的先進經濟體。目前香港人口700多萬,研發總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GDP)不足1%,對比人口分別約900萬和500萬的以色列及新加坡,前者的研發總開支佔GDP達5.6%,而後者亦有2.2%。可見香港在推動科研和成果轉化上嚴重落後,有需要急起直追。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於去年底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重振本地科技產業的鴻圖大計,更提出在2032年實現研發開支佔GDP百分比翻倍,即達到2%的年度目標,預計屆時的人均總研發開支將從現在的3575元,攀升至9000元。要達成藍圖所定下的目標,勢必取決於新田科技城發展計劃的成功。

    誠然,要真正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建立起一個蓬勃創科生態圈,非單單預留300公頃土地就能成事。有見及此,團結香港基金在本月初發布了題為《招商造地新策略 啟動經濟新引擎:新田科技城發展建議》研究報告,分析中國內地、新加坡、英國和美國等全球各地不同類型創科園區的成功案例,並從開發主體、招商引資、批地發展3個面向提供分析建議。筆者希望,有關建議能夠助力當局突破既有的發展模式和產業策略,重塑香港經濟結構,讓香港能在創科產業推動下再次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