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Science & Tech Innovation

    香港創新科技新氣象

    04/25/2015 - 08:00

    香港創新科技新氣象

    徐立之、馬錦星、李浩然討論香港科研前景

     

    159.png
    徐立之教授(中)
    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香港大學前校長
    馬錦星(右)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
    李浩然博士(左)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

    創新科技在香港已經走了好一段路。回首過去,檢視現在,放眼將來,究竟何去何從?

     

    團結香港基金致力於推行「三創」運動,月前已成立「創新、創意、創業專項研究委員會」,由香港大學前校長徐立之教授率領。徐教授作為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與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馬錦星於4月22日進行會晤,共同探討香港創新 科技的發展。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李浩然博士當天一起參與討論。總括三人對話交流,香港未來科研發展可聚焦於生命科技、新材料及智慧城市等多方面。以下是其中摘要:

     

    簡稱:徐立之教授(徐)馬錦星(馬)李浩然博士(李)

     

    徐:科學囡曾對香港科技發展的前景作出詳細分析。你怎樣看這前景呢?

    馬:我們與團結香港基金目標一致。創新科技方面,目前機遇很多、勢頭很好。年育人對創新科技的興趣愈來愈濃,最近舉辦的一個職業博覽會,參加人數接近五千人,參展單位包括80家公司及16個大學單位。另一個勢頭在資金投放方面。以前很多人說各界在創新科技方面投放的資源不夠,不過最近出現了新趨勢,最近有財團願意捐出5000萬美元做生物科技研究,開創了香港一個很好的風氣。我們希望更多的投資者會在科技方面進行投資。香港最近的財政預算案也花了大篇幅談創新科技。業界亦可在政府的指導下多做點宣傳,使學生們知道如 果他們將時間投放於創新科技,可能有一日成為英雄。

     

    徐:我常常對學生說,不要因為要得獎才去做科學。

    馬:我們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提高年青人對科學的興趣。年育人必須要有好奇心,留意萬物的定律,自發地進行研究。當今,香港各大學的基礎研究做得不錯,問題是如何在商業社會將科研產業化。如果我們能使更多人對科研有興趣,就不會出現人才斷層。政府如能投放更多資金,我們同時背靠祖國,就可相得益彰。我認為創業是我們的DNA,所以對香港要有信心。

     

    徐:我們常常提到創新、創意和創業要緊緊相連,創業是最後階段。

    馬:我很同意。首先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研究新事物,創造石破天驚的概念,產生有價值的產業鏈,香港的經濟就會從而得益。團結香港基金強調「三創」,這個非常好。這裡,我想談談我對創業的看法。創業有兩個意義。第一,就是鼓勵有心人當試創立事業。第二,就是利用創新和科技,使香港走上再工業化的路。第二點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如果工業體系沒有出口帶動,就很難令經濟不斷增長。如果要出口帶動,香港就必須有工業。七十年代的香港工業,回流香港的機會不大,亦沒有競爭能力。再工業化是以十年為一個周期,每次有新興工業出現,都反映人口變化。例如高齡化舍會帶來新興工業,而啟動條件是創新和科技。如果香港能選幾個具競爭力的工業支持,就一定要包括科技。

     

    李:有什麼範疇具美好前景?

    馬:生命科技。全球專家都在研究,包括香港兩家醫學院和一些其他大學。香港和其他國家都在同時起步,並不落後於人,所以勝出的機會很大。幹細胞和DNA研究產生了很多產業,解決人類高齡化問題,減低了社會的醫療費用負擔。

     

    徐:我也有同感。香港各學科的研究做得很好,但為什麼我們要單單討論生命科技呢?因為生命科技每年都有新技術產生。

    馬:我想特別談談疫苗的發展。目前,我們還是非常倚賴藥物供應商的供應。為什麼香港不能投放資源,開發自己的疫苗呢?香港其實有能力帶動這方面的工作。

     

    徐:我們在追蹤流感和製造疫苗方面是世界一流的,因此沙士一疫我們這麼快就解決了。因為我們訓練有素,不斷練習。

    馬:香港很多學科都有很高水平,但科與科之間該怎樣連繫,才對香港有利呢?如果只顧個別研究,不去想下一步,就很可惜了。展望未來,我們應該專 注於幾個範疇。未來物料,是個甚有潛質的領域,而香港與其他國家平起平坐。此外,我們也可看看智慧城市道重點。智慧城市沒有標準定義,國內200多個城市都說自己是智慧城市,但它們各有不同定義。香港政府的施政報告也提及聰明城市(smart city),其實也是同一概念,就是利用科技來提高生活質素。政府在收集數據方面會變得更聰明,如在處理老人、交通運輪和廢氣等問題上,香港的數據收集已經普遍達到Wi-Fi、3G和4G水平。其實,收集數據很簡單,分析數據則較困難。

     

    李:香港年青人的腦筋都很靈活,但我們要怎樣引導他們投身科學呢?

    馬:兩方面:第一,我們鼓勵大學裡做基礎研究的朋友,多來科學園跟其他年育 人交談;第二,我們亦鼓勵未入行的朋友來參觀科學圍中1 2,000人的工作。他們會領略到香港實在有不少科研。香港科學囿努力為香港培育人才。我們會致力為他們配對,讓他們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和資金。我們必須確保我們的人才鏈不會斷,否則社會就會開始衰落。

     

    李:政府該如何支持呢?

    馬:我認為政府可協助他們打開市場,帶頭使用他們的產品。例如有朋友發明了一根很強力的天線,若裝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就可以覆蓋整個維多利亞公園。這天線在加勒比海國家大受歡迎。我們支持他們在香港進行測試,也希望政府也予以支持。另外,我希望政府盡快設立創新科技局。

    馬:對,設立了創新科技局,政府就可以扮演統籌角色。其實,創新科技的成功與否,視乎僱主、家長和社會怎樣看這件事。創新科技的挑戰主要有兩方面:失敗率高及資金不足。

     

    徐:另外,將專門科技深入淺出地介紹給其他人,絕不容易,很多教授都須要學習。

    馬:將科技化為產品比較容易,將產品成功推出市場則較困難,因為需要說服投資者和消費者。科學園十多年來,已培育了500多家公司,其中四分三左右是成功個案。希望日後舍出現更多香港創造、香港設計和香港製造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