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Science & Tech Innovation

    InsurTech崛起 顛覆傳統保險

    03/13/2020 - 11:02

    文章原載《信報財經新聞》2020年3月12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 黃元山、助理研究總監 水志偉、研究員 陳穎茵

    InsurTech崛起 顛覆傳統保險


    科技的注入使保險業務成本大幅降低,保險種類翻新,可謂極具顛覆性。根據全球性市場調查和商業諮詢公司Infoholic Research,2018年保險科技的全球收益達到5億美元,而這一數字預計將以每年16%的高速增長,至2023年達到11億美元的規模。投資界顯然也十分看好保險科技的發展。

    全球性諮詢公司韋萊韜悅(Willis Towers Watson)的數據顯示,2019年保險科技領域的融資規模創紀錄地錄得64億美元,其中僅第四季度就有近20億美元湧入。可以說,顛覆業界的保險科技正在迅速崛起。

    P2P平台解決利益衝突

    提到保險科技,讀者或許很容易聯想到機械人保險顧問(Robo-advice),藉助人工智能技術幫助消費者選擇保險產品。又或者定制保險(Insurance on Demand),允許客戶選擇適合各自需求的保險時段、保險範疇等。其實,保險科技催生的新商業模型遠不僅於此。P2P保險平台就是另一個有趣的新模型。P2P保險平台將有共同保險需求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出資建立共同的保險資金池,而平台在這其中僅僅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這類平台通常明確公布其收費佔總保費的特定比例,比如20%。其餘80%則不歸平台所有,這80%保費若在賠付之後還有剩餘,或歸還投保人,或全數捐贈給投保人指定的團體,如慈善機構等,無論如何不會保留在平台的口袋中。換言之,無論需要賠付多少,平台的收益都是固定的,這就解決了利益衝突問題,保險平台沒有動力在賠付過程中設置層層障礙,消費者再也不用擔心在申請賠付時受到刁難。

    另一個別出心裁的模型則在定價機制上創新,其中一個例子是「隨車付款」(Pay as you drive,PAYD)。傳統保險公司根據車主的過去駕車記錄,每年更新一次保費數額。隨車付款模型則運用GPS、大數據等技術獲得駕駛人的實時駕駛情況,比如駕駛行為,並據此動態調整保費。如此一來,「壞司機」將很快被系統分辨,「好司機」也不用等待一年才獲得更低的保單定價,即便是缺乏經驗的年輕司機也有機會在短時間內證明自己的可靠程度。

    實際上,保險科技模型多不勝數,也造就出了成功的獨角獸公司。根據韋萊韜悅,現時世界上共有10間保險科技獨角獸公司,其中5間是在2019年衝出重圍的,附表列舉了部分獨角獸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其中RootIn surance和Lemonade分別採用了前文提到的隨車付款和P2P模型,成功依靠創新模型脫穎而出。

    InsurTech崛起 顛覆傳統保險


    儘管投資者對這一新興的廣闊市場表現出了極大熱情,但並不是每個保險科技公司都能在浪潮中生存下來。以上文提及的P2P保險平台為例,最先成立的P2P保險科技公司之一Friend surance用了近八年時間才在德國獲得超過10萬名用戶。而韋萊韜悅的數據亦顯示,在有融資記錄的保險科技公司裏,有184間已經在過去三年裏關門大吉,更遑論其他尚未進入融資階段便已無法堅持的同行。

    由此可見,保險科技公司依然面對着許多挑戰。

    面臨三大挑戰

    其一在於獲客渠道和運營的可持續性。初創公司的獲客成本較高,規模效應不足,長遠發展會面臨相當大的挑戰;另外,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對保險產品的熱情下降。如何增強大眾的保險意識、提高保險滲透率成為了保險科技公司的一大難題;第三,在監管層面,政策更新難以趕上科技升級的腳步,保險與科技的碰撞往往受到法律的限制,也增加了保險科技公司的門檻。

    不過,有「危」也有「機」。在這個潛力廣闊、需求巨大的市場面前,政府的重視和政策引導不可少。無論是幫助提升公眾對保險的認知,抑或是盡早推出在審慎與靈活中取得平衡的監管政策,都對保險科技的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