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醫療及老齡化

    發展智慧醫療  對「醫健通+」的三大期望

    2024-03-02

    文章原載《大公報》2024年3月2日
    撰文 :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創新研究主管 周嘉俊、團結香港基金會助理研究員 張思潔

    VCG211343934992.jpg


    行政長官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公布會推出「醫健通+」,用五年時間建立一個綜合醫療資訊平台,並提出四大策略方向,包括「統一電子病歷」、「統一治理流程」、「統一健康工具」及「統一數據平台」。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日前向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介紹「醫健通+」發展計劃,詳細闡述該綜合數碼健康平台計劃建立的生態系統、預期功能及推進時間線。「醫健通」作為香港智慧醫療概念的基石,不單可提升醫療效率,亦能為醫療服務質素提供更多保障。

    自2009年起,「醫健通」已經完成兩個階段的發展,包括完成《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條例》(第625章)立法,及建立「醫健通」電子健康紀錄互通平台及「醫健通」流動應用程式,而全港近八成人口亦已在「醫健通」平台完成登記。因此,在已登記市民具一定規模的基礎下,現在正是合適時機開拓更多功能,以連結醫療體系的不同部分,踏上全面推進智慧醫療的發展進程。

    公私營醫療數據無縫連接

    「醫健通+」的發展要以市民的需要為依歸,為市民解決求醫過程中面對的各種不便及痛點。因此,在政府所提出的智慧生態系統中,「醫健通+」如何進一步增強「縱向」、「跨界別」及「橫向」連結,促進公私營醫療數據互通成為我們的關注重點。

    打通基層醫療及第二、第三層醫療之間的病歷信息壁壘就是增強「縱向連結」的關鍵。當前,政府大力發展基層醫療,在社區推廣「一人一家庭醫生」的概念,希望通過家庭醫生提供持續及預防性的護理,從而降低市民入院概率。因此,這些持續護理能在基層醫療層面能長時間累積病歷數據,供第二、第三層醫療服務提供者作全面的參考。

    然而,現時家庭醫生的病歷數據未必可以通過電子系統無縫銜接至第二、第三層醫療服務,導致市民前往醫院求診時需從頭開始進行各項檢查,不僅增加醫生不必要的工作負擔,亦延長診症及等候時間。如若家庭醫生可通過「醫健通+」將市民病歷數據上傳至統一平台,當醫院醫生診症時,市民的健康狀況、病史及藥物使用或相關過敏紀錄等資訊便能一目了然,讓市民獲得高效的護理服務。

    透過增強公私營及其他機構協作,打通「跨界別連結」。眾所周知,公營醫療系統保管市民詳盡的病歷紀錄,但我們亦不可忽略私營服務亦是醫療體系的重要部分。政府資料顯示,儘管全港所有的私營醫院及私營醫護機構均已註冊為「醫健通+」的醫療服務提供者,但根據最新的立法會文件顯示,私營醫療系統上載的電子健康紀錄數量仍處於極低水平,估計少於1%。

    現時,私營醫療機構大多已有一套成熟的臨床醫療管理系統,但市民在私營機構進行醫療檢查後的報告和紀錄未必能在公營機構中取閱,導致市民於公立醫院求診時需將病歷資料隨身攜帶,可謂費時失事。因此,要進一步發展「醫健通」成為全港的綜合病歷平台,政府需要思考如何將公私營醫療服務的數據集中到統一系統,如打通「醫健通+」和私營臨床醫療管理系統的數據傳輸,讓市民的病歷能無縫連接。

    進一步促進醫社合作

    至於促進「橫向連結」,我們則需要關注醫社合作。以安老服務為例,疫情暴露了安老院舍和醫療服務協調不足的問題。在新冠疫情期間,由於社會醫療資源緊缺,且缺乏統一的社會資源協調信息系統,患病的長者不論緩急輕重均由安老院舍送到醫療機構就醫,而醫護人員又難以全面掌握病患者的日常健康狀況,從而無法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分配醫療資源,長者唯有在醫療機構耐心等待。這種醫療服務和照顧服務的協調問題,迫切需要政府思考如何進一步促進醫社合作。

    「醫健通+」的發展可能為此提供助力,允許安老院舍將長者的健康狀況上傳至系統,讓醫護人員可以迅速掌握長者的需要,提升服務的效率並改善長者的求醫體驗。

    由此可見,「醫健通+」的發展不僅有利於市民獲得更加安全便捷的醫療服務,亦可減輕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工作負擔及不必要的重複檢測以縮短候診時間,同時增強不同機構之間的協作效應,推動城市智慧醫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