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Education and Youth

    力拓國際教育樞紐 吸人才助港發展

    10/04/2023 - 17:30

    文章原載《香港經濟日報》2023年9月22日
    撰文: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 郭凱傑、助理研究員 雷曉琳


    香港大、中、小學陸續開學,但卻出現學生人數不足、甚至縮班殺校的討論。數據顯示,香港學生人數的確有減少的迹象。例如在這10年間,香港中學文憑試(DSE)考生出席人數從2013年的8.1萬人,下降至今年的4.9萬人。而根據2022年出生人數只有3.2萬名推測,未來本地生會進一步減少。

    本地生續減 人才短缺挑戰大

    學生人數不足不但令學校面臨殺校危機,同時對香港未來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政府積極推動8大中心的經濟發展、北部都會區、交椅洲等大型規劃,拓展大灣區機遇必須有充足的人才庫,而本地人才減少的情況令人憂慮。

    在面對人才短缺的挑戰下,發展國際教育樞紐以培育未來人才、支持產業發展的討論也應運而生。事實上,全球各國例如英國,美國,澳洲,南韓和日本也有制定國策以發展教育樞紐。吸引多元海外學生不但能確保人才的可持續供應,亦可以通過學費和其他附加服務推動社會及經濟發展。然而,2020年香港的教育服務只佔了本地生產總值(GDP)的1.4%,遠低於英國(6.3%)、美國(5.6%)、澳洲(5.2%)、南韓(5.3%)和日本(3.6%)等教育服務輸出國。

    將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有3大考慮:1.提高世界對香港高等院校及教育優勢的認知;2.提升院校容量配套;及3.挽留人才支持香港產業。

    加強外地生 對港院校認知度

    要吸引全球學生,首先要加強外地生對香港高等院校的認知度。香港坐擁世界5所百強大學,是全世界百強大學密度最高的城市,理應好好運用優勢。但現時高等院校的海外宣傳不足,大多只由院校自行舉辦。而個別自資院校在推廣資源方面卻較為缺乏,令宣傳效果未如理想。

    政府有更大號召力和資源,但近10年也未見以政府領頭,並透過貿易發展局與院校緊密合作統籌的大型海外宣傳。香港貿發局宣傳香港教育服務的活動可追溯到2006年,例如8間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大學在瑞士參加歐洲教育者年會(EAIE)會議展覽。

    添院校配套 增非本地生學額

    為了令宣傳效果事半功倍,政府可以統籌在東盟和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等海外國家舉辦教育展、論壇、會議及其他到校宣傳活動。

    第二步是要在不同政策層面上提供配套和支援,其中受關注的是機制上對非本地收生的限額。在副學位和學士層面,現時教資會大學只能錄取不多於20%本地生數量的非本地學生;而自資院校從內地、澳門、台灣不能錄取多於上學年學生總數10%至20%的學生,其他地區則無限制。教資會大學和自資院校受訪者分別指出,非本地收生上限是其課程擴張、錄取非本地生的重要制約;對自資院校而言,更是影響收入和校舍營運。

    現時學位供不應求,無論是教資會大學還是自資院校,內地生報讀其課程的競爭都非常激烈,錄取率低至5至10%甚至更低。在面對全球的人才爭奪戰中,收生限額會錯失頂尖人才,拱手相讓給其他地區。

    隨着院校未來發展以及建設相關配套支緩(例如宿舍、資源),並考慮到現時需求和持份者意見,政府是可以在不影響本地學生學位供應及保持學生質素的前提下提高非本地收生上限。但要留意,在擴大招生規模的同時,院校應收取不少於學位成本的學費,以確保財政可持續性。

    宿舍供應不足也是被受關注的問題。香港的學生宿舍大多由大學經營,由於立法會程序和所需配對捐款等因素,學生宿舍的建設周期較長。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學生通常在校外租住私人樓宇,但難免犧牲舍堂生活。為了增加宿舍供應,政府可以提升私營學生宿舍供應,包括考慮在土地招標和私人土地契約修訂/換地的賣地條件中加入新條款,參考東涌東第106A號用地的「青年宿舍計劃」;以及推動將酒店、公寓和閒置學校等改建為宿舍,參考Y83(紅磡)私營學生宿舍的模式。

    協調更多就業機會 挽留人才

    要發展國際教育樞紐,吸引和挽留人才同樣重要,而人才總會跟着機會走。現時不少畢業生移居內地或海外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缺乏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等方面的就業機會。要達至培養人才以確保香港持續發展的目的,政府應協調更多就業機會挽留人才,包括充分利用8大中心、大灣區、北部都會區等發展,促進人才、企業和工作崗位之間的良性互動,例如在北部都會區引進重點企業。

    總括而言,在面對全球人才爭奪戰以及香港積極發展產業的時候,將香港發展成國際教育樞紐以增強人才庫勢在必行。然而,香港需要善用現時的機遇,及早吸引及挽留全球人才,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