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Healthcare and Ageing

    採「策略性採購」 讓醫療開支變投資

    03/01/2024 - 16:37

    文章原載《經濟日報》2024年2月27日
    撰文 :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創新研究主管 周嘉俊、團結香港基金會助理研究員 楊樂思

    VCG41N1226944972.jpg


    本港面對龐大財赤,隨着財政預算案即將公布,坊間有不少討論都圍繞政府應否減少醫療開支。有市民認為減少繁重的醫療開支能紓緩財赤問題,但其實減少開支有可能弄巧反拙。若市民因醫療資源不足而延遲檢查和治療,有可能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出現併發症,屆時市民因為病情加劇而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將大幅上升,對醫療以至財政系統會造成更大的壓力。

    因此,與其糾結於醫療開支的多少,我們更應關注如何將開支變成投資,提升醫療服務的成本效益。

    高效善用資源 擴公私營協作

    政府在《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中把策略性採購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慢病共治計劃)列為重點發展方向。策略性採購是世界衞生組織認可的有效融資措施。由於本港的基層醫療服務普遍由私營界別提供,政府在醫療系統中可以廣泛實施策略性採購購買私營服務,採用公私營合作模式,推動基層醫療發展。

    首先,政府需要對人口醫療需求進行持續及全面的評估,以了解市民需要甚麼服務。然後,政府可以評估公私營服務提供者的承載力,決定相關服務應由公營界別自行提供或是從私營界別購買。及後,政府需決定採購方法,例如提供甚麼誘因吸引服務提供者參加計劃、是否採用共付模式等。最後,政府仍需主動並持續地進行評估,以調整採購計劃。

    在人口急劇老化的背景下,我們以公營服務為重心的醫療系統在財政、服務水平和醫療人手方面均難以持續。實施策略性採購使政府以更全面的視角去分配資源,充分考慮及運用私營界別的服務能力,避免社會向公營醫療服務過度傾斜,讓公帑能高效善用。

    及早識別患者 降長遠醫療開支

    慢病共治計劃是策略性採購的標誌性項目。計劃於去年11月正式推出,在短短兩個月已為超過17,300名市民與私人家庭醫生進行配對,並成功識別出接近一成為血糖偏高,患糖尿病或高血壓的市民,再交由社區的跨專業團隊進一步跟進。

    慢性疾病的惡化及其延伸的併發症可以為香港帶來沉重的醫療負擔。本地研究曾推算2022至2051年用於管理糖尿病的開支將高達456億元,而通過實施有效的糖尿病篩查和管理,我們的醫療系統可以節省約28%的相關開支。倘若慢病共治計劃做到及早識別高風險人士及患者,透過基層醫療服務協助市民管理慢性疾病,長遠而言可以從源頭減低醫療服務的需求,達至「節流」的目標。

    要進一步完善慢病共治計劃,我們需要建立涵蓋醫護人員和病人的雙向反饋機制。透過定期收集並參考他們的回饋,政府可以識別計劃的弱點,從而調整計劃以確保其服務可及性和效率。同時,為更清晰反映計劃成效,政府亦應進行詳細的成本效益分析。我們期望政府通過深入評估計劃,汲取設計和實施該計劃所獲得的寶貴經驗,持續改善並推動策略性採購的應用。

    其實,策略性採購不僅可以應用於個別服務計劃中,更是一種資源配對的理念。政府在了解人口需求後,需要全盤審視現有的公私營服務資源,再決定如何提供服務。相比起不斷加大投入財政額度以提供更多公營服務,策略性採購更關注善用及發揮現有資源。將此理念應用至整個醫療體系中,我們可以發掘多個具潛力的服務範疇。

    以預代治 增醫療體系成本效益

    猶如2025年落成的香港首個中醫醫院,以及將於同年公布的《中醫藥發展藍圖》,讓中醫的服務模式和中醫師的定位將更加清晰和明確。鑑於中醫未病先防的服務重點與基層醫療着重預防的方向亦互相呼應,中醫師可能成為醫療體系發展的關鍵一環,在資源配置上將發揮重大功能。

    另一範疇為精神健康服務。精神專科資源緊絀導致輪候時間長的問題存在已久,但社區上其實有不少潛在人手可以加以善用,包括輔導員和精神健康主任等。他們接受培訓後可以提供低強度介入服務支援有需要的市民。

    透過策略性採購,政府可以探索更多公私營協作的方式,共同推動醫療體系的發展。當中基層醫療服務尤其重要,我們不應將投放在基層醫療的資源視為消耗性成本,而是一項投資。我們需要將目光放得更遠,以策略性採購為香港打造一個更具成本效益的醫療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