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醫療及老齡化

    策略性採購醫療服務(上)

    2022-02-10

    文章原載《大公報》2022年2月10日
    撰文:立法會議員、團結香港基金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黃元山;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 田詩蓓;助理研究員 周嘉俊

    策略性採購醫療服務(上)


    ——借鑒內地實施經驗

    團結香港基金在最新發表的醫療政策研究報告《實施策略性採購 促全民健康》中,建議政府採用策略性採購,構建以基層醫療為主導的醫療體系,最終達至「全民健康」的目標。策略性採購是一個循環不息的決策過程,除了要決定「自行提供還是向外採購」、「誰來採購」、「為誰採購」、「採購什麼服務」、「向誰採購」,以及「如何採購」外,更強調在制訂醫療政策後並非一勞永逸,需要主動、持續及有系統地作出檢討,確保政策能因時制宜。

    公私營醫療服務失衡,是香港醫療系統的一大痛點。政府及醫管局自2008年起,推出多項公私營協作計劃,但分流效果未如理想,以長者醫療券計劃為例,2019年的檢討報告發現醫療券未有減低長者對公營服務的依賴,反而驅使長者同時使用公私營的服務。

    確保醫療政策與時並進

    即使如此,政府在檢討後只作小修小補,未有策略性地改善醫療券計劃,針對性指定醫療券的用途,錯失完善政策的機會。
    對於其他個別的公私營協作計劃,政策檢討的公開資料相當有限,有否作出檢討實在無從稽考。因應上述短板,政府應採用策略性採購的方式,有助建立有系統的政策制訂過程,不僅包括審視市民的醫療需要,以及考慮提供服務的方式,更重要是確立政策制訂過程不止於政策落實的一刻,後續的檢討以至調整策略性目標亦同樣重要。

    在社會層面而言,檢討醫療政策能夠確保政策與時並進,適時照顧市民的醫療需要。2008年制訂公私營協作計劃時的醫療需求與現時的需求不盡相同,反映市民的醫療需求會隨着人口結構、生活習慣及社會風氣的轉變而改變,故此要政策持續有效,政府需要因時制宜、定期作出檢討,以調整計劃的方向及細節。同時,政府亦應盡可能公開檢討結果,增加醫療體系的透明度,從而提升市民對政府及體系的信心。

    內地落實策略性採購的過程值得香港借鏡。雖然內地醫療保險制度所覆蓋的人口持續提升至超過95%,但制度的核心一直是為住院開支提供保障,對門診開支有較多規限,以致不少慢性疾病患者因財政負擔而未能持續覆診,慢性疾病亦未得到妥善的管理。
    有見及此,中央政府在《「十四五」全民醫療保障規劃》強調醫保制度要充分發揮策略性採購的作用,針對性採購市民所需的醫療服務,於是提出加強慢性疾病的門診保障,將費用高、治療周期長的疾病門診費用逐步納入醫保門診保障範圍。

    優化政策制訂過程

    浙江省政府遵循規劃的方針,建立「健全城鄉居民門診慢性疾病保障機制」,利用公私營界別中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及家庭簽約醫生,為市民提供慢性疾病的診症及管理服務,並將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疾病納入醫保門診保障範圍。同時,把醫保基層門診最低報銷比例提高到60%,讓市民得到醫保充分的支援,體現策略性採購善用服務資源的特點。最後,在策略性採購的框架下,必須進行持續的政策檢討,確保政策與時並進。

    特區政府過往推出多項政策改革醫療系統,但成效不彰,結構性問題依舊,反映政府需要在醫療政策的制訂上多下功夫,適時檢討並加以改善,而策略性採購正可以對症下藥,優化政策制訂的過程,包括持續審視市民需要、落實政策、檢討再調整策略目標,從而完善醫療系統。

    本文環繞策略性採購對社會的宏觀影響進行概述分析,並援引內地的經驗說明,下一篇文章將進一步循醫療系統及政策實施兩方面闡述檢討政策的重要性,並具體說明政府如何可以把握策略性採購的契機,建立醫療政策檢討機制,從而推動醫療體系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