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醫療及老齡化

    處理醫生荒 解決醫療矛盾

    2021-09-01

    文章原載《大公報》2021年9月1日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 田詩蓓

    處理醫生荒 解決醫療矛盾


    本港醫生對每千名長者和長期病患者的數目,自2000年初起不斷下滑。醫生人手不足,導致多年來本港醫療發展處處受制。公營醫院專科新症輪候時間之長不在話下,談了多年的基層醫療發展步伐依然緩慢。

    除了本地市民的整體利益外,隨着粵港澳大灣區迅速發展,區內人口穩步上升,帶動基建和社區發展,醫療服務亦是重點領域。《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建設國際化高水平粵港澳健康大灣區是未來目標。享譽全球的香港優質醫療系統,將在建設大灣區融合發展中舉足輕重。未來灣區醫療服務需求將隨區內發展而節節上升,香港醫療從業者在粵港澳醫療系統整合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無論是解決本地體系弊病,或是抓緊大灣區機遇,增加本港醫生人手都是刻不容緩。特區政府提出《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盼能吸引非本地培訓醫生回港執業。我們喜見和新政策息息相關的醫院管理局都贊成以「有限度註冊」方式,聘請非本地培訓醫生,增加人手供應,紓緩醫院壓力。不同政黨、社會服務團體和病人組織亦贊成增聘更多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工作。

    有部分醫生和醫生組織反對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他們認為考試是唯一能評核非本地培訓醫生水平的方法。但只要虛心觀察其餘先進國家的例子,此誤解便會不攻自破。難道當英、美、澳、紐、加、新都可以非考試途徑為國民吸納各地醫療精英,唯獨香港故步自封?

    尤其當反對者依然困守於「方案空泛」這單一論點時,特區政府必須突破固有思維,反客為主,積極邀請有關人士共同商討細節,而非守株待兔。

    我們歡迎政府昨日建議進一步放寬《條例草案》對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的要求。免除在港參加醫生執業試前必須有實習經驗的關卡是好事,但這一安排不應只適用於畢業於政府指定海外醫學院名單的畢業生,名單以外的醫科畢業生亦應獲同樣安排,即畢業於任何海外醫學院、無實習經驗的醫科畢業生,只要通過執業試,就可留港實習和工作。因為執業試本身及試後亦設有實習和評核已是足夠的把關。

    同時,政府應考慮設立一個包括國際專家成員在內的獨立專科認證機構,專門負責審核並認證可納入香港專科名冊的專科培訓課程及資歷,亦可考慮改組直屬醫委會的醫委會教育及評審委員會(EAC)擔起此責。

    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國安法實施一周年回顧與展望」專題研討會上指出,醫療是香港數個突出問題之一。在種種醫療議題上,我們期望特區政府能平衡社會各階層的意見,而非盲從專業自主,方能團結社會邁步向前,鞏固本地以至灣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