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CHINESE_Housing
P. 11

結果是,社會產生了「有樓者」和「無樓者」、以及「真業主」和「假業主」
              的差距,而此差距自 2000 年代中期起一直擴大。令人困擾的是,這跟多項不利的
              社會經濟後果有關,包括但不限於 (1) 公共房屋的編配既不平等亦不均等;(2) 離婚
              率上升及家庭破碎日益普遍;(3) 跨代流動性低及貧窮;及 (4) 社會不公義。本報告
              往後各章會逐一詳細探討這些情況。

              2.4 財政上難以持續


                     此外,公共房屋制度在財政上難以持續。每個公屋單位的平均租金大約是
              每月 1,700 元,遠低於一個 360 平方呎私樓單位的市值平均租金每月 11,000 元。
              此外,政府每月平均還要為每個單位資助 158 元作保養及其他運作服務之用。


                     假設貼現率為 4%,並假設每個公屋單位的估計可用年期是 50 年,則以現
              值計算,政府實際上是為每個單位提供大約 240 萬元的資助。


                     同樣,為了達到未來十年公營房屋的供應目標,政府已將 2015 年及 2016
              年的投資回報撥入「房屋儲備金」(現時結餘為 740 億元)。這是相當沉重的財政
              負擔,顯示現行公共房屋制度將年復一年為政府增添財政壓力。

              2.5 需要轉變

                     房屋不單止是棲身之所。對大部分家庭來說,置業更是最重要的儲蓄方式,
              因此是累積財富及協助在社會向上流動的方法。在寸金尺土而且地價不斷上升的香
              港,這點尤其真確。對一些家庭,特別是不容易向銀行或親友借貸的家庭而言,將
              物業加按是即時融資的渠道之一。對長者來說,置業也是重要的社會保障來源;而
              由於物業可以遺贈,因此其重要性甚至可以跨逾世代。

                     在整體宏觀經濟層面,置業是重要的固定投資形式,直接影響一個商業週
              期的消費、儲蓄以至整體產出。最重要的是,土地和房屋是寶貴的稀有資源,是否
              有效調配,對一個城市及國家的增長和繁榮甚為重要。


                     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有鑑於現時的困境,應該怎樣制定房屋政策才能配
              合香港未來的社會、經濟及政治福祉?

                     為解答以上問題,本報告將從獨特角度探討實施「補貼置業計劃」的需要。
              鑑於現行制度成本高昂但缺乏效率,「補貼置業計劃」並非單單旨在滿足置業需求,
              更是為了整體經濟及社會的改善。本報告將羅列額外理據,說明需要考慮實施「補
              貼置業計劃」,作為解決香港的社會、政治及經濟弊病的有效補救方法。


                     政策制訂者理應明瞭,依循「補貼置業計劃」提出的路向改革公共房屋計
              劃,可以增加置業率,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外部效應。基金會亦相信,長遠而言,社
              會不但應考慮未來供應的公屋,也應探討現存的公屋單位的私有化,這樣可以將社
              會得益最大化。


                     以新建成的公營房屋住戶為對象的 「補貼置業計劃」機制簡述如下:                        2

              (i)   為新建成的公營房屋住戶提供「先租後買」的選擇。政府會為物業提供擔保,
                    讓住戶獲得 90% 至 95% 的按揭,協助低收入家庭購買在「補貼置業計劃」
                    下出售的單位。


              (ii)  未繳付補價在運作上會視作政府向買家提供的「貸款」,有關金額在入住日
              2.  有關「補貼置業計劃」的詳細說明,請參閱我們首份土地房屋的研究報告《地盡其闢 百堵皆興,屋盡其利 萬家受惠》第一部分。



        16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